亲贝网

调查:本土早教披洋外衣

早教新闻

2013年05月13日

随着婴幼儿早期教育越来越受到家长的关注,曾经被视为“奢侈品”的早教也开始成为进入千家万户的必备品。

西方早教理念进入中国后,曾被中国媒体、家长奉若圣经。以西方早教理念为基础的早教机构遍地开花,“外国早教比中国更先进”似乎成为了人们所默认的共识。

“洋早教”一面促进了中国人现代早教意识的启蒙,另一面却遭遇了许多“中式”问题。

“洋读物”攻城略地

“再这么教下去,孩子还不变成‘香蕉’?皮儿是黄的,心儿是白的。”大连市民王女士担心地说。

王女士买了很多的早教图书。可是,刚教了半个月,她却不知是否该继续教下去,因为这些书上有太多的洋文化。

“我女儿现在知道有‘圣诞节’、‘圣诞老人’,却不知道中国的‘中秋节’;知道‘辛巴达历险记’,却不知道‘国产’的‘司马光砸缸’、‘孔融让梨’。”王女士有些无奈地说。

儿子快4岁的鲁先生提起此事也头痛不已。以前他没注意到孩子的“洋化”,直到有一次带着孩子到新华书店去买书时才发现,儿子已成了“洋小孩”。

鲁先生挑选了一本精装的《唐诗三百首》征求儿子的意见:“我们就买这本《唐诗三百首》吧。”谁知孩子连连摇头:“我不要这本书,我要《樱桃小丸子》,那本书可好看了。”

鲁先生极力做儿子的工作。但儿子不感兴趣。最后,他买下了一本《樱桃小丸子》的卡通书。“其实家里买了很多书,但小孩从来不看,就是喜欢看日本卡通书,而这些日本卡通书的很多图片都是日本的事物,和我们中国民俗相近的很少。”

有专家认为,早教“洋化”除了家长对孩子民族文化教育的忽视,以及过于推崇“洋教育”之外,目前市面上的早教书籍有“洋化”倾向是重要原因之一。

“在内容上,早教是个舶来品。”瑞德探知学堂总经理岳洋曾对媒体表示。

“蒙氏、奥尔夫、铃木、感统训练……而且这些教材大都是来自国外的,中国宝宝能不能适应?”有家长在网间发问。

目前,国内早教班大多都是发源于国外的育儿理念。改编国外的教材,也是目前我国早期教育发展的必然。

七田真国际教育CEO马思延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如此理解西方早教理念:

“西方早教理念进入中国后,功利主义的早教观一度成为主流早教。在很多人的理解中,就等同于早期迅速掌握某种知识、能力、本领和某些智力潜能。拔高孩子的智力指数是很多‘望子成龙’的家长最迫切的愿望。因此,当前许多以西方理念为主导的早教机构,都是从语言、能力、合作、技能等‘实用’的层面培养孩子,这种教育思路,是同西方独特的生活方式及文化背景密切相关的。这些所谓‘先进’早教入侵本土,促进了中国人现代早教意识的启蒙,同时亦掀起我们对中国传统教育方式的质疑,陷入一种妄自菲薄的情绪之中。”

本土早教披“洋外衣”

市场需求的扩大让更多人看到了早教市场当中的商机,随之而来的是不断新生的早教机构。

为了在竞争中脱颖而出,赢得家长青睐,各早教机构纷纷使出浑身解数。一些早教机构拓展了国际视野,语言能力,双语教学等课程。

“我们使用的是‘全球同步教材’、‘进口教具’,拥有国外成熟的教育理念,让孩子不用出国门就能接受国外教育。”一家国际连锁早教品牌顾问滔滔不绝地向进来咨询的家长们介绍,“现在我们实行的是双语教学,授课教师水平达到英语专业八级”。

在强大的宣传攻势下,望子成龙的家长想保持冷静并不容易。

原本带孩子在家附近一家早教机构上课的张女士,也给孩子“转学”到离家较远的国际早教机构参加双语学习,接受“国外教育”。

当操着一口熟练英语的外教进入教室给孩子上课时,张女士2岁的女儿淘淘并不配合,自顾自地玩着自己的手指,连拥有英语六级基础的张女士也是一脸茫然,等着中文翻译。一场双语课下来,不仅孩子别扭,陪孩子听课的张女士也十分疲惫。

在很多中国城市,早教市场早已异常火爆,市场份额达千亿元。

民办机构一直牵着中国早教市场的鼻子走,西方实验室数据成为他们赚钱的“法宝”。

从早些年的婴幼儿双语教育等,到近两年的“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早教银行论”、“皮纹测试”、“捕捉婴幼儿敏感期”等理念,都从来没有离开过西方实验室。

早教培训机构用那些零散的舶来数据,让大量望子成龙心切的年轻父母动辄几千上万地花钱。

“‘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早教银行论’等都是一些伪早教理念。”北京市民办教育协会秘书长马学雷说,0到3岁的孩子,用百米冲刺的方式代替人生“长跑”,是极为不负责任的。

“洋早教”品牌扎堆进驻大中城市最核心区域,而在国内较早起步的国产品牌却日渐萎缩。一场没有硝烟的“洋土”早教之战愈演愈烈。

然而,在一众“洋品牌”中,却也是真伪难辨。

有业内人士称,目前国内市场上的“洋早教”,很多都是“出口转内销”,一些人在国外拿到绿卡后,在美国、澳大利亚等地注册成立一家培训机构,随后就打着国际品牌的名头,大肆吸收加盟店,捞取巨额利润,实为纯本土品牌。

“洋早教”监管真空

随着人们对西方世界了解的深入,加之“国学热”、“虎妈早教”、“狼爸教育”等在国外的流行,对中国教育“妄自菲薄”的情绪终于淡化,人们开始理性评价中西早教之差。

然而,国内早教市场却并不像真正的“洋早教”体系那般规范,而是一直处于监管真空状态。

3月14日,全国政协委员李学春在“两会”上提交提案,呼吁将0至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纳入公共教育体系,并对早教市场规范管理。

由于目标不一致,早教机构与家长的纠纷时有发生。

“我们也是上了早教班才知道,原来这种机构只是在工商局登记注册,压根儿不归教育部门管,这多少让人心里不踏实,毕竟教育不同于其他商品。”对于早教机构的资质,一名家长不放心地说。

新疆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所长白莉认为,早教机构“遍地开花”,的主要原因是入行门槛低,没有教育资质、卫生保健、卫生防疫等方面的审批限制。

她亦建议尽快规范早教市场,将早教机构纳入规划教育,由教育部门规范管理。同时,参考民办幼儿园的设立程序,明确早教机构的性质,加强日常监管。此外,政府部门应鼓励幼儿园开设早教班,并对早教班的收费标准等相关情况制定详细的法规制度。

加快制度规范的同时,许多人亦开始重新思考并修正“崇洋”的早教理念。

在马思延看来,“西方早教”并非完美无缺,而长期被国人所冷落、质疑的“东方早教”也并非毫无价值,他希望构筑一种各采中西方所长的成熟早教体系。

马思延说:“中西方早教的区别,从本质上说是中西哲学之差。比如最近‘国学’的热潮,事实上就是中式思想、中土文化逐渐被西方接纳的表现,长期‘唯西方是瞻’的中国教育界,其实也应当理性甄别中西哲学的精华和糟粕。事实上,很多‘中式’的早教精髓,放到现今亦并不过时。”

+1

来源: 作者:田小丹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