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幼儿园生活活动中建构积极有效的师幼互动对促进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影响建构有效师生互动的主要因素有:家庭养成背景、幼儿心理、教师的传统的教育思想、环境创设因素等。建立有效的师幼互动应采取:教师观念转变、注重生活环境的创设、教师的应对策略等。
一、影响建构积极有效师幼互动的主要原因
(一) 家庭养成背景
(1)原因:本地区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备受父母、长辈宠爱,他们长期生活在家人无微不至的关爱和照顾之下,养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自理生活能力非常差。由于家庭的过度溺爱和保护,出现了一些吞咽困难、偏食、挑食、要家人喂、入睡要哄等不良的生活习惯。因此在幼儿园的生活活动中,他们就只得期盼老师向老师发起求助式、求慰式等互动,如:“老师我不会”、“老师帮帮我”等话语就经常挂在孩子的嘴边。
(2)原因:我班将近70%是外来务工的子女,父母忙于劳作挣钱,很少对孩子照顾很细致,这些孩子大多自理生活较强,但是个人生活卫生习惯很差,饭前没有洗手的好习惯、乱扔垃圾、随处大小便等现象时有发生。
(二) 教师传统教育观念
有人认为:孩子不难教,你只要管教严格一点,孩子肯定会听话,让他做什么他肯定会去做,于是经常看到教师整天扳着脸,对孩子发出“指令性”、“训斥性”等强制性的要求,使孩子被动地去接受老师的要求,阻碍了孩子与老师之间的有效互动,影响了孩子主动去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
(三) 环境创设因素
幼儿园生活环境的创设,大多是从大环境出发形成环境的统一来考虑,以教师、保育员管理的角度出发,较少去考虑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对生活活动规则的理解能力,没有用孩子易于理解掌握的形象表征,如:缺乏洗手步骤图:大小便规则图、穿脱衣物的挂图等,使孩子难以主动适应,只好依赖教师发出指令式互动来回应老师。
二、具体措施
(一) 加强学习,转变教师教育观念。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的基本精神是教师要关注、关爱和支持、指导幼儿,在与幼儿积极互动中促进孩子主动发展。这需要教师具备高尚的师德,从心里去爱每个孩子。因此我们利用幼儿园园本培训开展了一些活动:如:邀请即将退休的教师向青年教师进行“教育生涯中的酸甜苦辣”讲座、邀请名优教师进行“如何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的讲座以及教师师德演讲比赛“今天怎样做老师”、“怎样让孩子感受爱”等活动,在交流互动、学习过程和参与比赛中让教师感受到职业的崇高,不仅学习到其他教师崇高的师德经验,从而转变教师的教育理念,增强教师在一日活动中与孩子的有效互动。其次通过带教工作、常规检查等措施促进教师努力于改善互动行为,
在生活活动中与孩子建立良好的积极情感。
(二) 创设有利与互动的环境,支持幼儿的主动互动
环境是活动的载体,良好的物质环境既能诱发孩子参与活动能够的积极性、主动性,消除孩子的依赖、求助心理,同时促进幼儿与老师、同伴、生活环境之间的互动。因此,我们在幼儿园的大环境上做了相当大的“生活化“环境布置,大多以生活类图文并茂的且朗朗上口的儿歌画面出现在墙壁上,有:弟弟摔倒我扶起、洗手歌、小手帕、上下楼梯、不做小瘦猴、我和镜子做朋友等,教师们经常利用带孩子上下楼梯时或者饭后散步等过程中引导孩子主动去观察、去学习,孩子们兴趣很高,在接送中孩子们还常常把自己学到的本领讲给爸爸妈妈听,还起到了对爸爸妈妈们的教育。其次在教室中合理地创设孩子的生活环境,力求孩子取放,降低孩子参与活动的难度,如:盥洗室水龙头高度、毛巾和杯子高度适合不同年龄段孩子使用,在盥洗室里教师画了一些正确洗手、小便的步骤示范图和标志,让孩子直观去了解使用的正确方法,有时孩子忘记时还能起到提醒和同伴之间相互监督的作用,进一步支持与指导孩子主动与环境材料之间的互动。我们班还开展了“我是能干的值日生”竞赛活动,极大地满足了孩子展示与表现自己成功参与活动的欲望,从而提高自己的生活活动能力。总之,良好的环境创设在生活活动中建构积极有效的师幼互动中奠定良好的物质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