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7日 近日安徽六安市街头,二十四孝故事被做成街边护栏上的公益广告,而二十四孝之一的“埋儿奉母”被图文并茂地展示了出来,此举引发社会争议。对此,《香港商报》27日发表文章称,六安街头公益广告“埋儿奉母”宣扬的是愚孝,是和当代法治精神相抵触的,“埋儿奉母”是刑事犯罪,岂可广而告之?
文章摘编如下:
现在内地已经掀起国学热,不少大学办起国学本科生、研究生班,中小学校尝试引入国学教材,社会上私塾、读经班重出江湖,儒家文化研究会、国学促进会等组织在各地成立,书店里国学书开始受到追捧,各种国学讲座听众也开始多了起来。
但是,在当下国学热、传统文化热中,也暴露了不少的问题,如东莞的“女德班”也出现了;安徽省六安市设置了公益广告,其内容是“二十四孝”,但其中一条“埋儿奉母”让人心惊胆战。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诸如古代优秀的诗歌和散文、经典文献,都是民族文化基因的载体,但必须清楚地看到,文化基因也是有好有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也有一些糟粕性的东西,有一些已经过时,与当代精神不相符的内容。如东莞“女德班”宣扬的女德是“打不还手,骂不还口,逆来顺受,绝不离婚”;如六安街头公益广告“埋儿奉母”宣扬的是愚孝,是和当代法治精神相抵触的,“埋儿奉母”是刑事犯罪。
孟子两千三百年前就说了,“尽信书不如无书”,对待传统文化也不能照搬全抄,而应该认真甄别。现在比较敏感的就是孝道。一方面当代社会孝道不兴造成许多的社会问题和家庭悲剧,出现了不少的问题少年,另一方面社会还缺少比较好的孝道方面的教材。于是,古代与孝道有关的图书,如《孝经》、《二十四孝》等书就成为许多家长、学校和社会组织宣扬孝道的教材。
可是,这些书里的内容,如果让孩子作知识了解倒也无妨,但作为给今天孩子的教材就有很大问题。第一,《孝经》里讲的天子之孝、诸侯之孝、士大夫之孝和现在的孩子何干?第二,《二十四孝》又有几条和现代文明相符?第三,《论语》中孔子讲的孝,除了“不敬何以别乎”,其余如“无违”、“三年无改于父之道”、“父母在不远游”等,现代社会行得通吗?
孝道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古代典籍并非全部适合今天这个时代,继承不等于原封不动地“接收”,比如《二十四孝》里就既有精华,也有糟粕。我们有尊老爱幼的传统,“埋儿奉母”只讲了尊老,但没有爱幼,这是不科学的,也不是正能量。
国学传播现在要防止的,一是以其昏昏使人昭昭的问题,二是以振兴国学为诱饵,骗人钱财,误人子弟的现象。现在内地国学热一缺比较符合现代精神的国学教材,二缺能够将国学经典讲好,给人以正能量的老师。
所以,内地要复兴国学还有许多的工作需要做好,不可急于求成,更不可照搬照抄,囫囵吞枣。更重要的是,要让国学传播走正道,形成正能量。所以,“埋儿奉母”这样的内容岂可广而告之?
拓展阅读:
一、孝心教育要从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做起。
责任感是指对工作认真负责的心情。一个人无论做什么工作,只有具备认真负责的态度,才能把工作做好。同样,一个人只有对父母有高度的责任感,才能去孝敬父母。责任感不是一朝一夕能形成的,而是长期培养的结果。
孩子中经常有这样的现象:这边上课铃已经响了,那边却在满世界的找书,老师问为什么没带,他们大多会说是妈妈或奶奶没给装上,而且满脸无辜相,好像这事儿压根儿和自己没关系,都是别人的责任。因此要让孩子认识到学习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是自己个人的事情,自己的事情必须自己做。
二、孝心教育要注重培养孩子的感恩之心。
一个人只有心中充满了感恩之情,才能够孝敬父母、长辈,才能善待身边的每一个人。
结合实践活动,让孩子了解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都有谁在默默的为自己服务。孩子们了解到农民每天从早到晚在田里辛苦耕种;清洁工人为了我们能有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每天天不亮就开始工作;医生为了让病人早日康复放弃了很多休息时间……通过活动,孩子了解了有这么多人在为自己付出,我们要感谢身边的人。
三、孝心教育要让孩子付诸行动。
孝心不是口号,要让孩子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给父母倒杯水、洗洗袜子、洗洗脚、捶捶背,父母生日时送一件自己亲手制作的贺卡或小礼物,经常与父母聊天儿,沟通等等,心中有父母,帮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情。体谅父母的难处,不提过分的要求。
具有同情心,善待他人也是孝心教育的一部分。遇到为有困难的同学献爱心时我都让孩子将心比心,想一想,如果这次遇到困难,寻求帮助的是我们自己,我们会是什么感受呢?我们又希望别人怎么做呢?孩子们能设身处地的替别人着想,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去帮助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