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才是教育出来的
这句话的知识背景是现在的脑科学和心理学研究结果,明确表明世界上没有所谓的天才,天才是通过早期的教育的结果。
现在孩子的生命潜能的开发点比较幸运。在早期,天才有时根本就不知道这些东西为什么让他心情激动,让他有创造力,全身心的热情投入到他要干的事情中。一些所谓的天才只不过是因为:一是早期智力开发比较早;二是一些人的情商比较高;三是经常怀着朝圣者的热情沿着同一个方向去做工作,最后把这个工作做到巅峰状态。后来别人描绘说他们是天才。
实际上天才是教育出来的,一个人沿着有价值的方向把自己激励起来。在他的精神世界中,自己能说服自己燃烧起来,怀着朝圣者的热情去做事情,称之为天才。
实际上在人的初生条件下,人与人之间的智力差别是微乎其微的,几乎可以忽略不记,只要我们教育得当,把孩子培养成天才是完全可以的。
二、快乐情绪对孩子的成长具有决定性作用
我们的传统观念认为:孩子有一个快乐的童年,情绪是人与生俱来的,这是一种正确的认识。
理智是人后来训练的。一个人的成长,情绪是动力,理智就像一个车的方向盘和刹车,如果没有良性情绪的话,孩子的潜能被埋没,孩子的行为没有动力。如果形成消极情绪:紧张、焦虑、烦恼、自我价值低下、无奈无助,一个人在消极的状态下学习是没有可能性的。他的信息接收源就死了,大脑的思考模式就中断了,如果再打骂,消极的痛苦感觉就会跟学习连到一起。一学习这种消极的痛苦感就会出现,只是程度不同而已,重者就会厌学。
教育孩子,引发孩子的良性情绪是根本法则,这个法则被破坏就不能教育好孩子。只有在积极情绪下才能教育好孩子,尤其学习更是如此。我们在做一件事情中找到快乐这叫兴趣,它是指做一件事本身给人以快乐,童年时孩子是凭兴趣做事情的。
三、兴趣是培养出来的
兴趣最原始的模型是,在一个婴儿眼中看到成年人做这件事情的快乐感觉。他引发了孩子本能对这件事的感觉:有趣味,有意思。一旦形成习惯找到兴趣那就更有意思了,然后反反复复练习同一行为,做得多了,做起来胜任了,就会产生愉快、产生快乐。如果孩子的学习没有培养出兴趣来,那说什么都是没有用的,孩子是通过行为和感觉学习的,兴趣是培养出来的。
四、促使孩子发奋学习是情感的力量,不是道理
情感的力量:一是兴趣,兴趣是做事情本身能找到快乐;二是做一件事情的结果能获得父母的承认,获得快乐,孩子就会反复去做。
孩子的第一天性是讨好,通过父母对他的态度来决定自己的行为。通过父母为自己所做出的努力,父母表达一种爱的情感,激发出孩子的感恩的情绪,才会使他去努力做事情。讲道理激发不了孩子的学习兴趣。孩子发奋学习只有如下原因:
(1)学习等于快乐;
(2)父母的良性供养——鼓励、确认;
(3)父母无条件的爱,激发孩子的感恩心理。
五、教会孩子做一个对自己负责的人,那么好好学习就是孩子自然而然的选择
我的基本教育观是一个精神上的人应包含三个方面:一是自尊心,它是人的脊梁骨;二是自信心;三是责任心。在孩子眼中世界是陌生的,培养孩子自信心最好的方法是鼓励,当孩子的这三个方面都建立起来后教育起来是很容易的。
我教育女儿时,每天让她记录班里发生的好事及一天的收获,就是让他找到快乐,愿意到学校,到班级去,逐渐培养他好好学习的习惯。
六、父母的确认、表扬与鼓励是孩子上进的原动力
如果缺了确认、表扬与鼓励,就像把种子放在干燥的土里不施肥、不浇水、不见光,他就不可能“发芽”,不会有上进动力。
最初孩子不懂什么叫有兴趣,不懂什么是好与坏,他的生命本能是让父母高兴。他认为让父母高兴的标准就是父母的确认、表扬和鼓励,父母的确认、表扬、鼓励是原动力。反过来父母的否定、批评、刻责是孩子成长的下拉力。如果一个孩子在这种环境下成长,他就不会有自尊心、自信心、责任心。如果这三方面没有建立起来,父母说什么都没有用。
九、孩子真正需要的是父母本人,而不是父母的钱财
如果允许你选择的话,一个孩子生活在什么样的家庭才叫幸运?我认为最幸福的家庭是父母高成就,而且会教育孩子;其次是父母低成就,会教育孩子。但这样家庭的孩子一定要学会超越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就。
下面就是最不幸的孩子:
(1)父母高成就,不会教育孩子;
(2)父母低成就,不会教育孩子。
十、在孩子眼中一切都可能是游戏
我们之所以把工作学习当作正事,把打扑克玩当作游戏,这都是家长们灌输给孩子的。
如果我们让孩子们意识到学习是一件很快乐的事,那父母就不用费心思去教育。索鲁门斯基说过一句话:“教育孩子是一件再简单不过的事”。大人们只要伴随他成长,让生活变成游戏,孩子对一切都会感到有趣。
一位曾经培育了七个优秀孩子的母亲,是这样做的:每次她洗衣服时,都给孩子准备一个小的搓衣板、洗衣凳和小的洗衣盆。她把洗衣服当成一种快乐,也让孩子们从中体会到快乐。是我们的父母们使孩子们意识到学习很痛苦很难,造成孩子的紧张压力情绪,以致学习不好。
所以,在早期教育中,必须在游戏中引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再后来激励孩子在学习中获得兴趣和快乐,这样才有可能学好。人是一个有机体,他是严格按照“逃避痛苦,追求快乐”的原则做事的,家长们一定要意识到这一点。
十一、每个生命必须独立承担他(她)自己生命的痛苦,别人无法替代
我们的父母在孩子早期教育中为了爱孩子,所有事情都不让孩子做,正是我们的这种爱无情地剥夺了孩子探索自己生命中的痛苦经历;使得孩子失去自主性,完全被动地接受。
人要建立责任心,首要前提是:只有在自我作主时才能建立起来,否则就不能建立起来。父母做了很多事,最终把孩子培养成为废物,这个世界上有成就的人实际上没有哪个是焉头搭脑的。即使是那个深思沉稳寡言少语的人,也不是那种每天痛苦的表情。如果那种忧伤痛苦的情绪占据了一个人的心灵,他的整个心是停滞的。
也就是说,我们每个生命,必须都有独立承担个体生命中痛苦的那种经历,然后才能获得经验教训、才能理解生命。我曾经跟我的一个研究生说过一句话:“你恐怕惟一不能够超过我的就是你没有吃苦经历。”在零下十几度的宿舍里睡觉,除非你旅游上北极或其它地方,这种经历你恐怕一辈子都不会有。晚上打来一盆洗脸水,第二天早上用比砖头都硬的冰来洗脸。这种经历恐怕你永远都不会有,因为你生活的条件永远都不允许。
那么,孩子的生命是他自己的,必须他自己来体验。否则,你要替他做了一切,就剥夺了他的自尊心、剥夺了他的自信心、剥夺了他的责任心。这就等于你做了不该做的事,那么同时还剥夺了他成长的机会。
十二、孩子有问题,百分之百是家长有问题
这一点在我的脑海中,它俩有绝对的区别和联系。因为,假如这孩子是你生的,他在你身边长大的,那么你说什么,你说怎样,在他的脑海中都会留下很深的印象。孩子有问题,百分之百是家长有问题。我不是说家长的行为或做人等等不好,至少是家长对孩子不够了解,使用了错误的方法。所以,孩子有问题百分之百是家长有问题,这一点绝对是确定的。
孩子在初生状态下,他对事情一无所知,他后来形成的观念都是从哪里来的呢?他把学习看成是一种痛苦是从哪来的呢?他玩世不恭是从哪来的呢?他对你的话题一面阳一面阴又是从哪来的呢?全是你教的!可能这并不是你的初衷,这并不是你想教的。你说:“我跟他讲过那么多道理,他不按我说的去做。”事实上,孩子不是按道理来做事,他是按照你的行为,按照感觉去做。在他的脑海里,早已被你的行为,被你的巴掌,被你的喝斥联系起来,形成强烈的痛苦。因为对他来说,你再说别的根本就没有用。我们让他学习时,就像他的手按在电门上,直哆嗦,太痛苦,没有办法去做。然后,为了逃避你对他批评的痛苦,他还要应付你,没有办法,于是就逃避你。我们从另一面想想,我们做父母的在那放一个十二伏的电门,如果父母一边对他说:“好好学呀!好好学!”另一边,把他的手放到电门上,让他痛得不行!他又把手拿回来,他又看你要揍他,训他。他这样一边在电门上痛得不行,一边你又对他喝斥。在两边的夹击下,他不得不阴一面阳一面,然后说:“啊!我一定学呀!我一定学!”最后就是不学。
如果一个人,在童年时,就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在我看来那简直就是地狱啊!等他到成年的时候,就不可能有高的自我价值。如果一个人没有了自我价值,也就没有了尊严。没有尊严就不可能做出别的有价值的事情,也就不可能爱这个世界,爱这个国家,爱这个人民。
对于一个孩子来说,他没有办法改变这种事实,那就得采取逃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