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贝网

不要只用语言夸奖孩子 非语言关心必不可少

素质教育

2015年03月11日

不能称赞的禁忌

你一定都听过下面这些禁忌:不能抠小孩的脚底板,否则长大了会不敢过桥和走路;小孩睡着後不能亲他,否则宝宝将变得很难带;说他胖就会变瘦;如果当面称赞他很乖,到了当天晚上则会开始哭闹。

只是,这些禁忌都有根据吗?

根据《长辈没教,但你一定要懂的100种人情世故》一书指出,婴儿在出生後四个月内都属於「胎神」管辖,而由於胎神同时拥有喜神和煞神的样貌,所以新生儿在四个月内的禁忌也特别多。

不过就现代观点来看,那些禁忌其实都没有明确的依据或理由,最多说是长辈希望除了父母或日常照顾者外,其他的人都不会太过亲近婴儿,以避免抵抗力较弱的婴孩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

非语言性的沟通能力

在讨论婴儿是否需要赞美前,要先确认的是婴儿也具备沟通能力。

虽然婴儿几乎没有语言性沟通能力,但这不代表他们无法与人进行互动;刚出生的新生儿不只能够辨识母亲的味道,也会将脖子转向发出声音的方向。另外,美国华盛顿大学心理学系的AndrewMeltzoff教授也发现,在距离婴儿脸部30公分的地方伸出舌头或做出各种嘴形,婴儿也会跟着做出类似的动作

而到了三个月大的婴儿,就开始会用表情来表达喜悦、悲伤、惊讶、愤怒和厌恶;当然,他们已经具备透过表情解读父母情绪的能力。

非语言性的关心

美国天主教大学心理学系丁允琼教授指出,面对以非语言方式沟通的婴儿,就得用非语言的方式进行称赞,也就是「关心」。

这里必须先强调失去「关心」的严重性。婴儿只能透过「哭泣」来传达所有未被满足的情绪,而在没有能够沟通(传达意思和给予反馈)的母亲陪伴时,也会感到相当悲伤与不安。换句话说,如果将孩子的哭泣置之不理,即使能够戒除他们的哭泣行为,事实上也是断绝了亲子间的正常沟通。

专门研究婴儿如何登录和处理讯息的JohnMedina博士表示,心理学家在1972年早就透过实验证明,无视婴儿的哭泣有害他们的EQ发展,在极端的状况下甚至能造成大脑伤害,形成显着的行为和饮食问题,容易生病,并且具有攻击性的反社会行为。

关心相当於赞美

那麽「关心」与「称赞」又有什麽关联?神奇的是,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Sylvia Bell以及MaryAinsworth教授发现,在小时哭闹时经常被大人关心的婴儿到了9个月大後,反而比那些常被放任哭闹的宝宝更少哭闹;而婴儿的哭泣(需求)一但得到满足(关心),他们就会了解自己有足够的能力,能够明白地照顾自己──就好像我们成人得到赞美後的心情。

除此之外,足够的关心也能让婴儿知道母亲是值得信赖的,而这时累积的信赖还会逐渐扩大成对周遭人的信任。

婴儿需要关心与赞美

同时,也有学者赞成我们直接透过语言给予孩子赞美,日本大学医学院教授林成之博士在他的《3岁、7岁、10岁决定孩子一生的竞争力》中就建议,生存的本能会让人在受到赞美时感到喜悦,所以对於3岁之前的小孩应该要频繁地赞美,只要小宝宝学会新的技能就大声地称赞。

如此一来,不仅孩子的脑神经细胞会充满活力,还能够发展出不只为自己、也会为他人努力的个性。

+1

来源: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