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自己的孩子年长一些,就必须做退让,事后父母也没有任何安抚。这样会使孩子认为父母只喜欢年幼的孩子,只要年纪小就可以明目张胆地犯错。父母这样一次又一次的责怪,会让孩子的世界一步步地被摧毁。
时候的孩子基本可以很明白噩梦只是一个梦而已,但是如果当他从噩梦中惊醒,这时候梦中的记忆和图像仍然十分清晰,还是会让他非常害怕和不安。家长也需要给予安慰,倾听孩子讲梦里的事情,发现孩子恐惧的来源并说明和解释。
名心理学教授李玫瑾就曾在她的讲座中也说过:6岁以前是孩子性格养成的关键时期。不过这个时期他们不善于处理情绪,不懂得表达情绪,不能很好地控制、调节情绪。看完《隐秘的角落》在一身冷汗的同时,作为父母我们也很心疼那些因为缺少关注,在性格形成期,没有得到很好引导的孩子。如果这些孩子在“负面情绪翻江倒海”时,在性格关键期能够被正确引导,是不是将会有不一样的结局?
哭、闹、打滚……是很多孩子的拿手好戏,每次使出这些绝招,最终选择妥协的家长不在少数。孩子的小心机得逞了,可家长却被孩子搞得头疼不已。更令家长感到困惑的是,同样的事情,孩子在老师那里会选择使用恰当的方式提要求,在自己这里却总是用问题行为。难道是老师有什么特殊的魔力吗?
亲贝网小编经常见到小宝宝很小见到生人就会哭,大人看到孩子认生,觉得没面子,会骂一句“没出息的东西”,其实这些大人不知道的是,认生正是孩子智商更高的一种表现,因为他们提前具备了自我保护的能力,这样的孩子大脑发育更完善,人也更聪明。当然他们需要家长给他们的安全感要更多更多才行。
其实爱是相互的,你们在孩子的同时,孩子也在爱你们,只不过你们看不到,你们将孩子做的任何事情都想成理所当然了。深夜小男孩“下跪”照,看哭网友。
俄国著名生理学家巴普洛夫曾指出:“积极的心理暗示能让人迅速进入一种乐观的状态,这种状态可以带来认知、情感以及行为的转变,让人变得镇定、注意力集中。”相反,总是让孩子生活于否定之中,容易引起孩子人格受损。
一项研究显示,最受孩子喜欢的10种父母做法中,排第一的是:“信任我”。但是,另一项调查显示,95%的父母不相信自己的孩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错位?家长们为什么这么难相信自己的孩子?这篇文章仅作一个提醒,也许某些时刻,我们应该选择愿意相信孩子。
有人这样形容我们的记忆,它就好像一个仓库,里面虽有宝物若干,但有的人的房间摆放很有序、提取也很方便;有的人的房间杂乱堆放,提取也需要费一些事。孩子的记忆库大都比较无序,自然也就需要大人更好地引导。从“记忆”这个词本身我们不难发现,它大致包含两部分:“记”和“忆”。要提高孩子的记忆力,自然也就需要从这两个方面入手:
这种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就会得到锻炼,能力也越来越强。相反,喜欢说"太难了,我不行"的孩子,对于他们而言,任何事情是不可能成功的。这种孩子由于长时间的自我否定,缺乏在困难中的磨练,能力就变得平平无常,长大以后也就很难成功。孩子出现畏难心理,其实不只是孩子的问题,孩子有"畏难心理",父母需反思。
孩子在小的时候经常紧张过头,长大了就容易自卑;嫉妒太多,长大后心胸就容易变得狭窄。孩子还比较小,不太会管理自己的情绪,这些情绪积压在孩子心里,长久得不到释放和排解,这对孩子的成长是有利的吗?当然是有害的。还有的孩子他不憋着,事事抱怨,总觉得都是别人的错、他自个儿一点错没有,甚至摔东西泄愤。
孩子胆小自卑,父母也要总结好原因,针对原因去改善,那么孩子也会从根本上变得更加活泼开朗,孩子的成长和家庭环境也是息息相关的,父母是孩子最亲近的人,所以家庭环境和父母的教育和陪伴方式对孩子的成长起了很大的作用和影响。
孩子成长的过程,正是这种“走向台前”的过程。而我们大多数父母,太习惯于“控制”。当他们还是婴儿时,需要父母为他们决定一切,什么时候睡觉,什么时候吃饭,吃什么辅食。但是随着孩子的自我意识觉醒,他们更需要“控制感”。
当孩子对颜色的选择有强烈偏好时,说明自我意识更突出。那么反过来,我们也可以通过孩子在生活中对颜色的喜好,推断他们的性格和心理活动特征以及人格的形成。
有的家长说有安全感的孩子应该更加勇敢,也不会害怕生人。还有的家长说有安全感的孩子在家长们不在家的时候也能够独自处理一些事情,不会整天担心着妈妈不会回来了。但是不管怎么样,在家长们的心里有安全感的孩子都是一个特别勇敢独立,乐观开朗的孩子。
0-3岁的孩子,很多其实都是属于无意识撒谎。因为这个阶段的孩子认知能力非常低,对于很多事情自己记不清楚,对于时间、空间、顺序等认知能力很弱,对幻想与真实也不太能区分得开,也不能理解谎言和真相之间的区别,或者是还不能意识到家长不希望他们说谎。
模仿、孩子情感词汇匮乏、缺乏安全感等都可能是导致幼儿用这种比较简单的方式表达自己的好恶。小朋友最害怕的一句话是什么?不一定是爸爸妈妈的批评和威胁,就是来源于小伙伴威胁:“我不跟你玩儿了。”
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对孩子多一些陪伴和等待,不要对孩子口不择言,灼伤他们稚嫩的心灵。因为,被语言暴力对待过的孩子,他们常常会和优秀擦肩而过!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对于许多人来说,这是人生中最早接触到的古诗句之一。农夫在田间劳作,滴滴汗珠洒在灼热的土地上——这个场景,也是许多孩子对“辛苦”的初印象。今天晚上,亲贝网小编跟大家一起,读一读那些与劳作和食物有关的古诗,在朗读中了解粮食、体会粮食的来之不易。
据权威机构调查,中国儿童自杀率常年高居世界首位。今年年受疫情影响,不论在疫情时的家中,还是疫情后开学的校园,就有好几例自杀事件发生。很多人分析说孩子选择自杀的是因为课业繁重、父母肆意批评等。
每个家长都希望孩子能有更多的自控力:该写作业的时候就去写作业,该练琴的时候就去认真练琴,该睡觉的时候就知道关掉电视、放下iPad;不用操心,不用吆喝,对欲望有所克制。亲贝网带大家了解下这个实验以及如何避免掉进“棉花糖陷阱”。
大人总是凭自己的经验去判断和理解孩子,甚至有些武断的父母直接给孩子下定义,多一些耐心,多一些温和,或许我们会发现自己对孩子的误解,也会发现孩子的新奇。接下来亲贝网小编给大家分享下面的故事,非常触动我,多问为什么,是一种平等的沟通方式,也是一种对孩子的尊重,相信也会对更多的爸爸妈妈有所启发。
每个人不是生来就自信的,许多有自卑心理的人认为感受不到父母的肯定是导致自己信心不足的主要原因,自信在很小的时候确实需要父母给予。父母千万不要觉得自己对孩子的夸赞之词会让他骄傲,因为夸赞更能让孩子感觉到关注和认可、树立起十足的自信心,可以让孩子变得更好。
一般而言,儿童最早的攻击性行为在两岁末开始表现出来。有人观察过成对做游戏的20~23个月婴儿,记录下了所有的冲突情节,发现这些儿童为了和同伴争抢东西,可能会发生争执等等。其实,不同年龄阶段会有不同的攻击行为,家长千万不要给自己的孩子贴上爱打人的标签,这只是阶段性的特点。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