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贝网

相对于成绩,家长应该更注重孩子的性格、三观、心情

产品

2019年11月21日

  在孩子的学习生涯中,父母常问到孩子的状况就是,“这次考得怎么样呢?在班里排第几名?能排到年级第几名?”很多父母会提到,“你这段学习状态怎么样?有什么难处吗?”孩子的学习成绩往往成了父母面部表情的调节器。

  父母都希望孩子长大了有所成就,在孩子的学习阶段,除了老师布置的作业,父母也会额外再布置一些作业,“丰富”的知识,过分的投入,又对孩子的期望很高。在这种期望下,又侧重于分数的体现,结果忽略孩子思想品德,劳动等方面的教育。父母要求孩子每次都要取得好成绩,结果给孩子造成了很大的精神负担,真正还可能出现心理障碍,尤其是在高中高考阶段。孩子为了学习、为了能取得好成绩,往往牺牲了很多自己玩耍的时间,牺牲了自己很多的爱好。即使不愿意也必须要学习,心里可能就容易抗拒了。孩子内心是不快乐的,没有真正的快乐。家长有看新闻,就了解到一些在高考的时候,孩子出现了各种“症状”,尤其是心理上的压力,想要逃离这样的压力。

  有些网友认为:不是我们做家长的只看孩子的成绩,而是学校招人的时候只看分数成绩。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长大了有出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出发点是好的,但是家长对孩子期望值过高,要求过于严格,反而会对孩子的成长不利。孩子会长期处于压抑当中,在某一个事件中彻底爆发,兔子急了会咬人,悲剧往往也是这样发生的。

  绝大多数的中国家长对于孩子的成绩,也就是每次考试后孩子的分数特别相当之重视。他们追求好成绩高分数的背后,隐含着两个重点:1.成绩好才能上好大学,上了好大学才能找到好工作,最后才会有个好前途。2.成绩差只能上差大学(或考不上大学),之后会找到一个差工作(或失业),最后就是没前途。

  绝大多数的孩子,即使学习不佳的孩子,内心深处都有积极向上的愿望,都想取得好成绩和好名次。但正如俗语所说:“有人群的地方,就能分出三六九等。”一个班里几十个孩子,总要有第一名和最后一名。如果家长只关心孩子的考试成绩,不问青红皂白,轻则训斥一番,重则采取一些过激行为,结果会使孩子感到委屈,自尊心受到伤害。长此以往,会使孩子自暴自弃,导致孩子厌学,甚至产生一些心理问题。

家长不要片面夸大分数的作用

  认为分数高低是判断学习优劣的唯一标准,要用一颗平常心看待孩子的学习成绩。家长要善于从考试成绩的分析中发现孩子的进步,并及时给予适当的鼓励和表扬,充分调动孩子学习的积极性。当孩子学习成绩进步时,家长的肯定与表扬能让孩子体会到,凭借自己的努力而取得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孩子强烈的学习欲望。明智的家长应该在适当的时候,提醒孩子一时的成功不要骄傲,暂时的困难不要放弃,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去迎接未知困难的挑战;当孩子学习成绩后退时,更需要家长的鼓励与帮助,帮助孩子分析失败的原因,从孩子的诸多不足中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和优点,找到孩子的长处优势的地方。分数不可怕,怕的是对待它的态度。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有它的两面性。我们改变不了应试教育下的现状,只能慢慢的去“适应”它。不要让“分数”成为家长们的“面子”,不要让“分数”成为孩子的“包袱”。

孩子学习成绩不好、不爱学习,可以给孩子提供更多的选择,促进孩子的多元化发展,从侧面激起孩子的学习积极性

  比如,如果发现孩子喜欢画画,那就报个美术班,如果发现孩子喜欢音乐,就给孩子报个音乐班,当然也可以不报班,自己多花些时间多孩子做他自己喜欢的事情,对孩子感兴趣的事情,多问他为什么,激励他自己独立思考、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为家长,不管孩子拿回来的成绩有多差,都要始终关注于他是如何取得成绩的,以名次为依据,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制定学习计划。孩子也许不是天才,但如果能有一个理智的家长做后盾,那么取得好成绩的可能性会大大增加。最后,希望家长一定要变通一点看待孩子的成绩,理性和孩子交流,让孩子自己找原因去怎么提高成绩,是家长对待孩子最好方式。
       文章来源:亲贝网

+1

来源:亲贝网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