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贝网

病毒可能长期存在 首个新冠病毒原子图曝光

明星亲子

2020年02月21日

 

  病毒可能长期存在 首个新冠病毒原子图曝光

  日前,中国工程院副院长、呼吸与危重症医学专家王辰在受访时,抛出了这个观点。他表示,新冠肺炎有可能转成慢性的,像流感一样长期在人间存在的病。这种可能性是完全存在的,对此我们要做好准备。

  新冠肺炎可能像流感那样长期存在吗?如果是,那又意味着什么?

  民众对此无需过度忧虑

  疫情暴发以来,全社会已为此付出沉重代价。也因此,王辰院士此次“新冠肺炎有可能像流感那样长期存在”的言论,引起不少人的忧虑。

  民众担心在情理之中,但从科学的多维角度看,没必要对此过度忧虑。

  如果新冠病毒像流感病毒那样与人类“长相伴”,那经过科学人员的努力和认识的逐步提升,我们最终会找到与它共处共生而不受其侵害的途径。

  从演化的角度看,包括细菌、病毒、真菌、衣原体、支原体等在内的微生物,都是和人类长期为伴,甚至可以称得上是共生共存的关系。

  这其中既包括许多已经寄生于人体的微生物,这些非但对人体无害,还是人体所需要的,对人体多种生理生化功能发挥着重要作用,能影响体重和消化能力,抵御感染,影响自身免疫疾病的患病风险,有的还会影响人体对癌症治疗药物的效果。

  也有些微生物如新冠病毒、流感病毒、鼠疫杆菌等,进入(入侵)人体后,会造成对人的伤害,甚至夺去人的生命。这就涉及人与这些微生物如何相处的问题。

  人和微生物都在演化,且在试探和琢磨如何相处。正如人与人相处的原则一样,如果不共戴天,则可能无法共存;如果是共生共利,则可以达成某种平衡。

  虽然微生物没有大脑,不会思考,但在演化的过程中也会通过“算法”得知,如果毒力太强,致人和其他大型动物迅速死亡,它们也会灭亡,尤其是没有完整细胞结构、只有核酸和外壳,需要依赖其他生物的细胞进行RNA和DNA复制才能存活的病毒。这里面就包括新冠病毒。

  低毒性的新冠病毒确有可能长期存在

  现在可以看到的是,比起2003年的SARS病毒来,新冠病毒此次“采用的策略”就是低毒性高传染性。这样才有机会感染更多的人,并长期依靠人类存活下去。这种演化趋势,决定了新冠病毒未来很有可能将长期与人类共存,就像流感病毒一样。

  ▲男子春节探亲后回浙江,痰液标本检测呈阴性粪便却为阳性。新京报我们视频出品(ID:wevideo)

  迄今,新冠病毒肺炎致死率大约为2%(疫情结束后会有更为准确的统计),而流感的死亡率大约为0.1%,SARS的死亡率约10%(全球)。也就是说,新冠病毒和流感病毒是比较温和的病毒,人们或许难以通过隔离手段完全控制传染源和切断传播途径,进而终结它们的存在。

  另一个关键因素是,新冠病毒具有隐匿性,由于不表现出症状,能躲过人们的监控,进而持续从横向(传播给他人)和纵向(子代传播)而更好地生存下去,实现与人类长期共存。

  以SARS为例,正是因为它的明显症状和高致死率,决定了人们需要完全彻底地隔离和阻断其传播。一旦切断传播途径,它就会销声匿迹。所以SARS来得突然,去得也突然。

  某种程度上,正是因为SARS来得突然去得突然,疫苗研发才会在已进行到临床一期时,因疫情终结戛然而止。

  而如果新冠病毒长期存在,像流感那样每年都要“叨扰”人类一两次,但对人造成的伤害不大也不重,那就必然会促使人类保持警惕,坚持研发疫苗和药物。哪怕新冠病毒像流感病毒一样多变,人们也会研发出对应的疫苗和药物来防范。

  此外,如果新冠病毒与人类长相伴,人类对此的自然免疫力也会相应得到提升。

  自然患病获得的免疫力(自然免疫力)会比注射疫苗(主动免疫)和注射抗体(被动免疫)的效果更好,因为病原微生物在机体中留下的免疫印记或免疫记忆更为深刻,在未来再患同一疾病时,会更快更全面地唤醒机体免疫系统,产生更多的抗体和动员更多的白细胞共同围攻病原体,战胜疾病。

  这已经被很多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和结果所证实。尤其是流感,如果人们患过H3N2流感,在此后的生活中若再次遇到H3N2流感时,症状就会很轻,且遇上H1N1流感时,也会有一定的抵抗力,这就是自然免疫的印迹作用,同时也是免疫中的“原发性抗原损害”理论的根据。

  当然就眼下看,疫情已对社会经济、公共卫生、公众观念理念层面都产生了不小的影响。新冠病毒若真的长期存在,至少应该让我们时时复盘和回望发生在2020年初的这场疫情。不忘怀,常反思,才能避免养痈成大患,才能将其负面影响降至最低。

  

 

  2月19日,美国科学家宣布,他们创建了首个新冠病毒附着并感染人类细胞部分的3D原子尺度结构图。研究小组正在将其分子结构图发送给世界各地的研究者,包括中国的许多团体,这将有助于疫苗的研发。

  该模型还可帮助科学家开发新蛋白,结合到刺突的不同部位,阻止其发挥功能,治疗已经被感染的人。

  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的研究小组首先研究了中国研究人员公开提供的病毒遗传密码,并用它来开发了一个病毒刺突蛋白的样本。然后他们使用低温电子显微镜对刺突蛋白进行成像。

  研究负责人表示,刺突蛋白是我们想要引入人类的抗原,来引发免疫反应产生抗体。这样一来,当碰到真正的病毒时,免疫系统已经准备好攻击了。

  此外,该团队还通过冷冻电镜Cryo-EM解析出新冠病毒首个S蛋白的近原子分辨率结构,发现新冠病毒S蛋白三聚体的在多数时候其三个受体结合域(Receptor-binding domains,RBDs)中的一个发生了旋转,使得其更容易与细胞表面的受体相互作用。这也说明了为何2019-nCoV的传染性较其他冠状病毒传染性更强。

  据了解,三位开发该技术的科学家曾于2017年被授予诺贝尔化学奖。

  文综 新京报 前瞻网

+1

来源:亲贝网整理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