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贝网

学生没捐款被老师拍照 家长存疑反被教育

观察

2018年01月23日

近日,在茂名茂南区一间叫朝阳学校的民办小学,有一名学生家长不幸患了重病,师生们都纷纷给这名学生家长捐款。然而有学生家长就给我们报料,说老师强迫学生捐款,不捐款的学生还被拍照发到了家长群。有几位家长随即在微信群里对老师的做法提出了异议,但就反倒被老师教育了一番。

广东茂名的一家民办学校发动学生给一位身患重病的家长捐款,这本身是一件值得点赞的好事,可是该校却有教师将班上没有捐款的学生集体拍照发到家长微信群里,这一做法引发广泛争议。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互帮互助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向患病家长捐款,表达对弱势人群的关怀,体现的是炎黄子孙团结友爱的互助精神,“赠人玫瑰,”,捐出一份爱心,收获许多快乐。

但是,捐款一定要遵循自觉自愿的原则,捐不捐、捐多少,都应由自己决定。报道中提到,当地民办学校的教师薪资和学历普遍较低,生源大多都是外来务工子女,这些学生家庭普遍比较困难。有稳定收入的教师捐款时尚且要量力而行,更不要说那些外来务工的孩子了,如果教师在班上规定不问三七二十一每个学生都得捐款,就有强人所难之嫌,这不仅违背了爱心救助的初衷,也会使爱心救助变了味道。

面对爱心捐款活动,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家庭的具体情况,让原本困难的家长在微薄的收入中拿出一部分钱捐款,无异于“化子身上剥棉袄”。教师在课堂上发动学生捐款时不能统一划定标准,要告诉学生:一元不少,十元不多,表达的都是学生的一片心意。捐多捐少,都值得表扬。万一因为家庭经济困难无力捐款,或不想捐款,教师也应当表示理解和尊重。

报道中说,涉事教师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就是赶紧帮学生家长筹多点救命的钱。这种想法本身并不错,但别忘了捐款是美德,不捐不代表不道德,更不代表道德沦丧。仅仅因为不捐款就将他们拍照发到群里,以此给不捐款学生和家长增加压力,从而逼其就范,这是将权利与义务混为一谈。毕竟捐款不是政府行为,不是政治任务,教师可以在班上搞动员但不能搞“摊派”。 捐与不捐、捐多捐少,都是个人权利,只有先尊重不捐款的权利与自由,才能彰显捐款的道德善意。强捐、逼捐是严重的违规行为,是对公民道德的严重挑衅,也是对慈善事业神圣性的一种亵渎。

不捐款被拍照发群是一种不折不扣的道德绑架。

(原标题:不捐款被拍照发群是一种道德绑架)

+1

来源: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