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贝网

也许,是你欠了孩子一句“对不起”?

观察

2019年11月28日

      做老师的只要有一次向学生撒谎撒漏了底,就可能使他的全部教育成果从此为之毁灭。——卢梭

  讲一件小事,还年少的时候,父母经常吵架打架,我曾经问过我父亲“你们这样,对我的影响你考虑过吗?”得到的回复是“这事跟你没有关系,管好你自己就行了”。到十年后的现在,我们再也没有交流过一句话

  中国人普遍会比较含蓄,道歉这件事即使是在日常生活中也很少见,“不好意思”肯定比“对不起”用的多,更由于传统思想作崇,觉得父母要在孩子面前有威信,有尊严,即便做错了事情,也不能承认,或者即使是很明显的错误,家长也是冷处理,让这个事情慢慢过去,而从来不会去给孩子解释什么,更不会去道歉。

  孩子呢,就在这种不平等的关系里让自己的情绪发酵,在被家长的行为伤害后,却还得不到任何的解释,而自己做错点什么,就会被家长批评一顿,这不仅会让孩子心理感到不平衡,也会让孩子感到迷茫,更有可能会让孩子产生错误的价值观,变的逆反,变的自暴自弃。
  人无完人,每个人都会犯错,不管是大人还是孩子。错误,它是不被人所喜欢的,没有人喜欢犯错误,但是错误往往又是不可控制的。犯错并不全是坏事,正确地认识错误可以帮我们避免下一次相同的错误再次发生,也可以促进相关事物的良好发展,"吃一堑,长一智"就是这个道理。

  而有很多家长,在语言或者行为上伤害了孩子之后,反而拿出“刀子嘴豆腐心”“为你好”“小孩子懂什么”这般的挡箭牌来为自己开脱。这不是担当,这是逃避,更会对孩子心中留下阴影。

  在孩子成长路上,家长永远都是孩子的引领者,不会向孩子低头认错的父母,养育出来的孩子自然也不会在做错事后道歉认错。父母要做好孩子成长路上的榜样,主动向孩子道歉,在潜移默化中不仅能够教育孩子拥有良好的素养,而且还能增进和孩子的感情,去除“不平等关系”。

  既然知道了冷处理是不对的,那么我们做家长的应该如何去克服这种“尴尬感”去道歉呢?

1、承认错误

  家长犯错后首先应以身作则的向孩子道歉,注意道歉要具体,态度要真诚且尊重,语气要和缓,例如“宝贝,刚才妈妈喊你去洗澡,喊了你好多遍你都不回答,等你去的时候水都凉了,所以刚刚妈妈就生气的把你玩具扔在地上了,这件事是妈妈做得不对,妈妈向你道歉”

2、与孩子产生共情

  父母要说出孩子受委屈时的内心感受,并与孩子产生共情,这样孩子就会感觉自己的是被尊重的个体,从而接受父母的道歉,例如“宝贝,刚刚妈妈把你玩具丢掉后,相信你也很难过的是吗?我想你是希望妈妈能够跟你好好讲道理而不是这样做对吗?这样做是妈妈的不对,妈妈下次一定注意注意跟你好好说话,你能接受妈妈刚刚的道歉吗?”

3、商议接下来该怎么办

  最后家长还要跟孩子共同商议接下来在遇到类似的事情应该怎办,例如父母可以这样跟孩子说“妈妈想跟你商量下,咱们今后睡觉前的时间安排,你觉得怎样才合适,或者你有什么样的好办法吗?”

  如果做家长的实在是“拉不下脸”来跟孩子表达歉意,还有一个方法。

  人们用不同语言表达相同内容时,心理感受会有所差异。举个例子,你可能不好意思说“我爱你”,但是说“I love you”则感觉没那么肉麻。大多数人用母语表达体验到的情感强度更高,这里有一个科学的解释,就是“外语效应”。

  我们的母语习惯跟强烈的情感联系起来,语言很容易在特定的语境中引发高度的情绪反应。但是外语不然,使用外语间接抑制了大脑的情感处理。所以当我们用英语说出“sorry”时,它表达了我们的歉意,但又不会给我们带来像在母语中听到的那种情感冲击,心理感受会好很多,相当于有个缓冲,更容易说出口。

道歉不只是一种行为,它代表了一种担当、一种勇气、一种敢于承担责任的品质。犯了错而不去承认,而是找理由为自己辩解,亦或是干脆冷处理。你少说三个字,孩子多委屈三个小时,影响孩子性格将来麻烦三十年。又何苦呢!

+1

来源:亲贝网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