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贝网

冬季如何科学治疗高血压

科学用药

2014年01月03日

高血压病是中老年的多发病、常见病,是多种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病因和危险因素,影响重要脏器如心、脑、肾的结构与功能,被称为“无形杀手”。冬季是该病好发的季节,科学了解该病也显得非常必要。

据嘉兴市中医院心内科李秋菊主任介绍,冬季由于气温下降,血管收缩,血管壁所受的压力增大,所以人们冬天的血压普遍比夏天高;人们为御寒会增加高热量、高脂肪食物的摄入;同时,菜肴味道过咸、过重或过甜,都可能造成血压的升高。因此,高血压病人在冬季要注意做好自我保健,预防中风发生。

冬季科学防治高血压

高血压病人首先要定期检测血压,注意防寒保暖,避免严寒刺激,特别是寒潮袭来,气温骤降之时。在饮食上不要过咸,其中包括通过酱油、咸菜、味精等调味品每天摄入盐的量不宜超过6克。咸(酱)菜、腐乳、咸肉(蛋)、腌制品、蛤贝类、虾米、皮蛋、空心菜等含钠较高,应尽量少吃或不吃。

而一些产热量高和营养丰富的食物应多吃些,如瘦肉、鸡、鱼、乳类及豆制品,少吃油腻食物,禁忌烟酒,并应保持大便通畅;坚持体育锻炼,提高耐寒能力;可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文体活动,如户外散步、打太极拳、气功等。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大的波动。

此外,服用药物更关键,冬季因服药不当而诱发脑中风的问题不可忽视。切忌大量服药降压。因为脑组织的血流量、灌注压主要靠血压来维持,多数高血压病是由动脉硬化导致的,其主要脏器可能存在供血不足的问题。

不少患者因血压太高就大剂量服用降压药,或不遵医嘱服用,殊不知骤然降压会使血流速度减慢,大脑供血产生严重不足,灌注压降低,血小板及纤维蛋白沉积形成血栓,阻塞脑血管从而发生中风,因此平稳降压至关重要。

应谨遵医嘱服用利尿药

有些降压药物有较强的利尿作用,而人体内大量失水,血液高度浓缩,其黏滞度便会增加,形成典型的低血压、高黏滞度而导致的缺血性中风,所以冬季使用利尿剂降压应遵医嘱慎用。

高血压患者中有一部分人可能伴有失眠或精神紧张等神经系统症状,为了平稳降压,医生常给患者适量的镇静剂做辅助治疗。但不要大剂量服用镇静剂,因为这同样可使血压在短时间内急剧下降使脑组织血流减少、缺血、缺氧而形成中风。

对于高血压患者而言,一般治疗用药从小剂量开始,逐步递增剂量,直到血压达到正常值为止,在一种降压药不能满意控制血压时,加用小剂量另一种药物,才能使血压得到有效控制。高血压患者需终身服药,防治心、脑、肾、眼等并发症发生。

血压不稳或难以控制,中医特色疗法辅助降压有较好的作用,如穴位敷贴疗法是中医常用的外疗法之一,它除了能使药力直达病灶发挥作用之外,还可以使药性通过皮毛腠理而由表及里,循经络传至脏腑,以调节脏腑气血阴阳,扶正祛邪,从而治愈疾病。用于治疗高血压、失眠、心脏神经官能症、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等,有比较好的疗效。

+1

来源: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