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之声《新闻和报纸摘要》报道,截至目前,安徽、浙江、江苏、江西等全国多地已明确出台对门诊输液的限制性措施,直至全面取消。专家建议:不搞“一刀切”,规范门诊输液行为,强调医生根据不同病情合理用药。
规范用药 安全又保障(亲贝网qinbei.com配图)
人们常说“能吃药不打针,能打针不输液”,这个医学基本原则,在现实中却常常呈逆向顺序。从城市到乡村,从三甲医院到村卫生室输液室人满为患,输液室俨然是最忙碌的地方。输液泛滥成灾,不是一个单纯的医学问题,也是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据报道,我国一年的输液量达104亿瓶,相当于13亿人每人输了8瓶液,远远高于国际平均水平。
因何中国人能把输液当成了“可乐”喝?原因是在吃药、打针还是输液的选择上,不少患者和医生达成了默契:首选输液!从患者来讲,现在人生活节奏加快,生病感冒了为了不影响工作就要求快点治愈,比如说,吃药需要2周才会好,但是输液可能3天就好了,患者为了工作等考虑会坚持选择输液,为了盲目追求速效,到医院就要求医生开输液的方子。医生干脆顺水推舟,满足病人的选择权,医生主动给病人输液早就成了习惯,而多年来的习惯也让这一治疗方法在患者心中根深蒂固。
经济利益的驱使也是如今中国输液泛滥的一个重要原因。“以药养医”正推动着“吊瓶林立”的现状愈演愈烈。同样是治病,输液和打针的工作量相当,但经济效益差距悬殊,因此,输液自然成为医生的首选。目前,抗生素是医院用量最大的药品,在输液的利益链上,医院、医生和药商是捆绑在一起的,如果让病人少输液,必然导致药商利润减少,医院收入下降。当医学被商业之手推动时,也就逐渐偏离了以人为本的轨道。
小小输液瓶,关系着医学的方向,也关系着民族的健康。输液泛滥,不仅使病人免疫系统受到影响,导致抵抗力下降,抵抗力越低就越容易受到病菌的感染,这样就容易形成一种恶性循环,长期下去对身体健康是很不利的,人类也将陷入无药可用的境地,而且还造成医疗资源和医疗费用的浪费,如果普通的感冒还得需要输液的话,那就相当于“打蚊子动用了飞机大炮”,对于医学来讲是倒退,对于国家来讲更是极大的浪费。
遏制不合理用药,杜绝滥输液,需要多管齐下。目前,在体制机制改革不到位的情况下为了患者的长远利益,医生应守住合理用药的底线,不该用的药坚决不用,不该输的液坚决不输。也许,少数患者会一时难以接受,但多数患者是会理解和支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