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贝网

育儿观念有分歧 能不用药就不用

科学用药

2017年01月10日

中国人口宣传教育中心与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南方医药经济研究所日前发布的《2016年儿童用药安全调查报告白皮书》显示,因用药不当,我国每年约有7000名儿童死亡,3万名儿童致聋,遭受肝肾功能、神经系统等损伤的儿童则难以计数。儿童不是成人的缩小版,随着全面两孩政策落地,孩子们的便捷就医、安全用药更加牵动每一个家庭的神经。那么,家长对于儿童药的认知现状到底如何?有哪些不合理的使用习惯?儿童专用药缺乏的问题为何总是得不到彻底解决?零售药店的销售行为又存在哪些安全隐患?

家长:城里的妈妈“抗生素能不用就不用”,老家的老人“赶紧去输液,孩子少受罪”

31岁的魏敏(化名)是山东菏泽人,来京工作近10年的她已经在北京安了家,也有了可爱的儿子。“小城市和大北京的观念差异,在孩子用药这件事上表现得特别明显。”魏敏说,从怀上宝宝开始,和身边为人父母的交流话题中,便少不了孩子的看病和教育问题。在大环境熏陶之下,抗生素能不用就不用、孩子要用儿童专用药、不能将成人药“酌减”给孩子用、用药要听从专科医生建议……这些儿童用药的理念已在她的心里扎根。

魏敏也想把这些理念和老家的亲戚共享。无奈的是,她老公的弟弟一家和公公婆婆一直在农村生活,在很多老家人的观念里,孩子一旦感冒发烧,就应该赶紧去输液,才能好得快,孩子也少受罪。

不过,最近几年出了几次事儿,才促使老家人这一观念出现了转变的迹象。前两年,有一个小宝宝因为发烧,在老家的一家诊所里打针,结果发生了头孢输液过敏,送到医院后,还是没有抢救过来。后来,魏敏婆婆所在的村卫生室也发生了输液过敏事件。“从那以后,我婆婆再也不催着小孙子一感冒就输液了,但抗生素还是用得很勤。”魏敏说。

有一次,魏敏老公弟弟家的孩子持续咳嗽了好多天,魏敏就把医生推荐的一种儿童专用止咳药介绍给了婆婆和弟媳。婆婆后来告诉魏敏,这个药他们给孩子吃了一次就不吃了,一是因为贵,二是效果差。

“我推荐的这种儿童药30多元一瓶,的确不便宜。医生告诉我,这种药的作用机制是帮助孩子排痰,而不像一些成人药是通过控制中枢神经来止咳。可能见效不快,但是对孩子来讲很安全。”魏敏说。可是,婆婆还是转而在药店购买了一种成人用的、单瓶价格只需不到2元的溶液,“药量自行减半”后喂给了孩子吃,确实很快止住了咳嗽。

今年6岁的辰辰(化名)的妈妈也是一名在北京定居的外地人。辰辰妈说:“怀宝宝那年,最火的新闻就是中国人普遍滥用抗生素、国人每年人均输8瓶液等,每天跟这些新闻打交道,我当时就痛下决心,一定要把好抗生素这道关。”

辰辰妈说,孩子出生半年过后,会开始建立起自己的免疫“防火墙”。所以,几乎所有孩子都会在半岁后迎来这一转变的副产品——幼儿急疹。具体表现就是持续高烧,两天左右烧退,然后出小红疹,再经过四五天才慢慢自行消退。

“辰辰也在半岁时经历了这些。当时,孩子刚一发烧,我爸妈就很着急,大半夜非要我带孩子去医院。考虑到孩子是第一次生病,而且一上来就是39摄氏度多,我也有点慌神,于是就抱着孩子去了。量体温、检查血象……一通检查后,医生开了两盒儿童用中成药,一盒抗生素,然后就让我们回家。”辰辰妈说。

+1

来源: 作者:王晓芳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