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贝网

想要老师对孩子好 家长得学会主动夸

早教新闻

2023年09月16日

  父母接纳自己孩子的普通后,仍然要看到孩子的不普通。

  ■杰西卡

  女儿小D进入小学后,我就特别清楚地认识到,她绝对不是老师眼里乖巧的孩子。她成绩中不溜儿,整天“傻乐傻乐”的,很多小学生在乎的荣誉,她看得挺淡。

  我人生的第三次成长,就是认识到自己的孩子是个普通人,但承认普通和躺平不同。比如,我在和老师的沟通上,就一直不是个“躺平”的家长。我一直相信,学校是延续的家庭,我需要更多地和老师们接触,相互了解,才能真正“家校合作”。

  孩子不出色,甚至在班里还常“出点问题、惹点事儿”,老师就可能来找家长告状,家长群里、私信里、放学接孩子的时候,老师都可能突然点名批评。有一个办法既能让孩子“积极主动的进步”,还能让老师对孩子的态度更好,更积极,少来告状吐槽——这个方法是,家长主动向老师夸奖自己的孩子。

  达不到标准,夸过程

  小D在幼儿园时有手工作品,按照她当时的能力,根本达不到被晒出来的水平。那段时间,我经常在小D的手工作品里放一张小卡片,有时是分享小D创作的想法,有时是分享我们一起做手工时的小花絮。

  这个自卖自夸,不仅让老师看到了孩子努力的过程,也看到了家长陪伴过程的用心,这是很多老师都欢迎也非常喜欢的方式。

  小D小学刚入学时,频繁地被老师在微信群里晒“狗爬”的字。但我仍坚持夸,我主动和老师沟通小D目前的情况,我们家庭制定的计划,时不时发“进步”的对比照给语文老师看。

  这样夸,不仅稳住了我的心态,也让语文老师有了转变,到后半学期,小D的字仍然不是班级里写得最好的,但老师会主动表扬她的进步、坚持和努力。我觉得,这样夸孩子,能帮助父母和老师用发展的眼光看孩子,让成人都能看到孩子的不容易,只有被看到的孩子,才能被赋能。

  无法打分的,主动夸

  我始终持一个观点,父母要做孩子的外部调节器,学校没有的、忽略的,家庭要补足。因此,我也会主动和老师夸小D身上那些“无法被打分”的品质。

  我和小D一直保持睡前聊天的习惯,她也会和我分享学校的事情。前不久,她告诉我,老师表扬她语文默写满分。我顺着这个结果和她聊:你什么感受?你自己最自豪的是什么?有没有不舒服、沮丧的情况?于是,我了解到,满分的确让小D高兴,但更让她高兴的反而是之前好几次她默写出错,老师和同学对她的鼓励;还有她想了很多办法如想象法、关联法等,把经常出错的那几个字写对了。

  我当时就告诉小D,记住别人对我们的好,别人对我们的帮助,等以后别人也需要这样的帮助时,我们也要毫不吝啬地给予,让爱流动起来,我们的幸福感就会更高。然后,我又大大地表扬了她的学习策略:你发现错了,能自己想办法找到新方法,这比默写满分更棒!

  之后,我主动向老师夸小D时提到了“感恩”和“学习方法”这两点。这是帮助家长和老师用更加全面的眼光看孩子,同时,把家长的教育观传递给老师。当老师和家长都清楚,我们养育孩子的重点不仅仅是成绩时,“家校合一”的作用才能发挥到最大。

  用欣赏而非问题视角看孩子

  幼儿园和小学有个分水岭,很多父母从“自己的孩子好可爱啊”,变成了“看看别人家的娃”。有了“别人”的对比后,我们对孩子说得最多的,经常就是指出孩子的问题,却少了很多鼓励和夸奖。

  主动夸,不仅是个沟通方法,其实也是个育儿的底层心态,即不管孩子多大,我们都要用欣赏视角而不是问题视角看孩子。当我们可以养成主动向老师夸自己孩子的习惯时,我们也就拥有了更加全面的视角和更加平和的心态。这一点随着孩子长大越来越重要,因为无论进入学校,还是走上社会,第一名永远只有一个。好的家庭教育并不是拼尽全力养出一个时刻“第一”的孩子,而是能给孩子勇气唱出那句心声:谁说站在光里的才是英雄?

  父母接纳自己孩子的普通后,仍然要看到孩子的不普通。真正的自洽,就是每个人可以找到属于自己舒服的位置,这件事,父母要带着孩子一起做。

  (作者系微信公众号“大J小D”创始人,育儿专家,著有《和美国幼儿园老师学早教》等书。)

+1

来源:中国妇女报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