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贝网

每年长高不足5厘米 孩子可能患了矮小症

3-6岁护理

2016年01月27日

几乎每位小朋友都听过“白雪公主与七个小矮人”的故事,小矮人们在童话里过着令人羡慕的生活,但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总是想方设法避免身材过于矮小。

1月24日上午,记者从省儿童医院举办的矮小症大型义诊活动上了解到,不少家长缺乏对“矮小症”的认识,甚至存在一些误区,导致孩子错过了治疗矮小症的最佳时机。专家表示,一旦孩子骨骺闭合了,再想长高就非常困难了。

1 5岁男孩身高80厘米医生说是矮小症

小超(化名)今年5周岁了,身高却只有80厘米,明显比同龄的孩子矮了很多。“刚出生的时候是六斤九两,身高也在正常范围内,大概六个月左右的时候,突然发现孩子吃奶时总是吃上两口就不吃了,饭量特别小,辅食什么的也不吃。”小超的妈妈刘女士说,刚开始以为是孩子胃口不好,也看了不少大夫。三岁多的时候,还专门到北京儿童医院检查了染色体,都正常,就是不见长个儿,也特别瘦。医生怀疑是“矮小症”,建议做相关的检查。今年年初,在省儿童医院内分泌科,一系列的检查下来,小超的骨龄显示只有1岁多,垂体生长激素也明显缺乏,确实是“矮小症”。“这算是发现得早的,经过治疗应该会有所好转,可惜的是,很多矮小症家长还意识不到这个问题。”义诊现场,省儿童医院内分泌遗传代谢科主任宋文惠介绍,接诊的很多矮小症患者都十岁了,甚至是十好几了,家长们才意识到去医院做检查,结果已经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

据调查,目前我国由于生长发育障碍造成的身材矮小者超过430万人,并且每年还在以16.1万人的速度递增。其中5-14岁儿童中患病率为3%。

2 每年长高不足5厘米最好到医院做检查

“我们两口子个儿都不矮,就以为孩子将来肯定也不会太低,一直想着孩子可能就是发育慢,也没太当回事儿,听大夫这么一说,孩子从小就比同龄孩子要矮,长得特别慢,最近这两年几乎就没怎么长个儿,还真有可能是矮小症。”带13岁儿子前来就诊的张女士忧心不已。

那么,作为家长,如何判断孩子身高是否“矮小”呢?

宋文惠介绍,儿童身高低于同年龄、同性别、同地区、同种族正常儿童平均身高两个标准差,就可诊断为矮小症。形象一点形容,如果孩子长期低于同龄人半个头、每年长高不足5cm,就可怀疑为生长发育迟缓。

正常儿童不同时期生长速度不同,一般足月出生时身长50厘米,小于47厘米则提示有宫内生长迟缓;生后第一年增长25厘米,第2年增长10厘米,第3年至青春期开始生长速度为每年平均5—7厘米,青春期每年增长8—12厘米,持续2到3年。一般3岁以前每年生长小于7厘米,3岁到青春期以前每年生长小于5厘米,青春期每年生长小于6厘米时,就认为生长速度减慢。“家长应每3个月给孩子量一次身高,若发现孩子在班级站队总是排在前三名,或比同龄孩子矮5—10厘米,就应引起注意,最好带孩子到正规医院的儿科内分泌门诊,进行体格检查、血样检测、骨龄检测、遗传学分析和影像学检查等相关检测,查找孩子的生长潜力及影响其身高的原因,并根据病因接受相应治疗。”宋文惠说。

3 最好在进入青春期前就诊骨骺闭合就不再长高了

导致身材矮小的原因很多,宫内发育迟缓是其中一种,就是出生时体重和身长都低于胎龄正常值。宋文惠说,这些孩子在出生两年生长发育追赶迅速,大多能达到正常水平,如果在3周岁生长仍滞后,如符合治疗条件,就可以考虑干预治疗。

宋文惠强调,家长一定要及早重视儿童身高问题,不少家长误认为只要营养跟上了身高就能追赶上,所以不停地给孩子进补,其实营养过剩容易引起性早熟,性早熟的孩子骨骺会提前闭合,反而会促成矮小症的发生。“家长的认识很重要,一旦孩子生长速度明显缓慢,要尽早检查。目前国内接受矮小治疗的患者,70%的年龄段在11—16岁,孩子一旦进入青春期,治疗难度大、可治疗的时间短,一般来说,女孩的骨龄超过14岁,男孩的骨龄超过16岁,这时其骨骺就接近闭合,这就意味着没有长高的机会了。”宋文惠说。

延伸采访 这些“矮小”误区家长一定得知道

误区一:父母都不矮,孩子也不会矮

专家解析:身材矮小有可能是一种病,及时治有些还能长

省儿童医院内分泌遗传代谢科主任宋文惠说,引起矮小的原因除家族遗传外,多由疾病所致,内分泌疾病引发矮小症占临床矮小症患者的50%以上,这其中最常见的就是脑垂体分泌生长激素障碍,而生长激素是人出生以后促进骨骼和器官生长的最主要激素,它的不足会直接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

生长激素缺乏的“患儿”,多数在1岁后开始呈现各方面落后,尤其身材生长缓慢,他们往往表现为匀称性矮小。可能已经是二十多岁的成年人了,但永远长着一张娃娃脸,甚至声音还仍然是稚嫩的童音。生长激素的缺乏也让患儿所有的发育都晚了一步,有可能会变成我们俗称的“小侏儒”,一般男性成人后身高只有1.45米左右,而女性也不会超过1.35米。若为这种病因,患者越早进行生长激素治疗,花费越低、疗效越好。

据最新“生长发育异常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的调查结果显示,矮小患儿不仅有生理上的问题(长不高),而且普遍对其心理也有影响。近六成的矮小患儿都出现过不同程度的心理疾患,如性格偏内向、情绪较不稳定,存在交往不良、社交退缩等现象。因此需综合考虑发病原因,以及心理上的不良感受对其成长的影响。

“许多矮小症若能早期发现,是完全可以治愈的。”宋文惠说,矮小症在临床上强调“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孩子年龄越小,治疗效果越好。临床研究表明,一方面,孩子的年龄越小,骨骺的软骨层增生及分化越活跃,孩子生长的潜力及空间越大,对治疗的反应越敏感,药物促生长效果越好。另一方面,矮小症的治疗费用跟患者的体重成正相关,孩子的体重越轻,用药的剂量越小,所花费用也会越少些。

另外,一些矮小的儿童有器质性的病患(如脑积水、垂体肿瘤等),身材矮小只是其最早出现的症状,对于这部分的儿童及时发现,及早治疗,也是非常重要的。  

+1

来源: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