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贝网

灌肠治病有风险,家长送医的时候也要谨慎治疗方法

护理保健

2020年08月07日

  提起灌肠,估计大部分家长都很熟悉,因为这种给药方式,在一些小诊所异常流行。

  它不仅发热、感冒、腹泻都能治,用的药也是五花八门,冰水、头孢、利巴韦林、金银花、板蓝根……

  但流行并不代表没风险:

  最近亲贝网小编看到一则新闻,江西7月大的男宝鹏鹏,因发热被爸爸带到家附近的小诊所看病,诊所医生表示灌肠才能好得快。

  于是,由护士操作,给孩子进行了两次灌肠,结果第二天,孩子突然死亡!

  1.为什么很多家长愿意选择灌肠?

  事故频发,也间接说明灌肠在家长圈有市场。

  家长们为什么愿意选择它呢?

  答案很简单:不打针、不吃药、用了有效。

  但不打针不吃药的治疗方式,就是安全的吗?还真不一定。

  灌肠是将肛管插入肛门,将药物或液体通过肛门注入肠道,以达到治疗或者清洁的目的。

  简单来说,是一种肠道清洁,或给药的方式。

  说实话,它在正规医疗机构给婴幼儿治疗时很少见。

  少见不是没原因,因为它有很多风险!

  2.灌肠退热都有哪些风险?

  ◆ 不好把握药量

  给孩子用药是需要十分谨慎的,用多用少都需要精确计算。

  但灌肠给药的方式却不好控制药量,一方面是药品说明书没有指出直肠用药的规范剂量;

  另一方面是灌肠给药的方式操作复杂、容易外泄。

  相对来说,口服或打针的给药方式,更能精准给药。

  ◆ 容易造成肠道损伤

  孩子的肠道壁很脆弱,灌肠时,如果操作人员操作不当,轻则造成孩子肠道出血、穿孔,重则出现生命危险。

  尤其是一些小诊所,很可能存在灌肠设备不完善、操作人员手法不娴熟,甚至根本未取得相关从业资质的情况。

  这些问题,都会增大孩子受伤的风险。

  除此之外,灌肠还可能打破宝宝肠道菌群平衡,诱发肠道感染,导致病上加病。

  说完风险,我们再来说说“用了有效”。

  3.灌肠退热真的有用吗?

  相信我们身边都有不少这样的例子:

  孩子发热,家长带孩子去做了灌肠,然后热就退了。

  看起来好像确实是灌肠的功劳,但事实真的如此吗?

  其实,说是灌肠的功劳,倒不如说是孩子自己的功劳。

  因为孩子发热多是呼吸道、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这些都是自愈性疾病,不吃药自己就能好。

  此外,把冰盐水从孩子肛门里打进去流出来,肯定会带走一部分热量,达到降温的目的。

  有时,诊所医生还会在灌肠药物加一些对乙酰氨基酚等退热药,药物吸收后也会起到退热效果。

  说灌肠有用,倒不如说是冰水、退热药物有用。

  可有口服剂型不口服,让孩子饱受折腾、白受罪,甚至面临更多风险,真的是家长们愿意看到的吗?

  宝宝发热的正确打开方式,不是灌肠退烧,而是看精神状态。

  如果精神状态不好,即使是低热,那么也需要给宝宝使用退热药;

  如果精神状态好,即使是39℃,也是可以监测的。

  对于<3月龄,体温>38℃的宝宝,建议积极就医。

  4.什么情况下才会真正用到灌肠?

  灌肠作为一种给药方式,既然存在了,肯定有存在的必要。

  灌肠退热不可取,但不代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用,当孩子真正需要的时候,请家长们不要盲目拒绝。

  ◆ 清洁肠道

  如巨结肠和严重便秘的宝宝,需要通过生理盐水灌肠来帮助排便。

  ◆ 一些特殊检查或治疗

  检查如:患巨结肠的孩子,在做造影检查时,需要通过灌肠把造影剂打入肠道帮助显影;

  治疗如:患肠套叠的孩子,需要通过灌肠把水或气体从肛门打入肠道,把套进去的肠子冲出来。

  ◆ 专门通过直肠给药的药物

  如开塞露,把药物挤入直肠,刺激直肠从而引起排便。

  生病如果需要打针吃药,就一定要打针吃药。

  为了不打针吃药而去尝试其他治疗方式,看似更轻松,还有效,实则可能潜藏着看不见的风险。

  说实话,亲贝网小编并没有给自己宝宝用过这样的治疗方法,看着就有些不放心,所以我建议孩子生病还是尽量送到医院检查,科学治疗。

  信息来源:十月呵护

+1

来源:亲贝网整理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