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贝网

去性别化游戏让孩子更优秀

3-6岁教育

2017年03月15日

 

人的性别是与生俱来的,人的性格特质也是如此吗?男性阳刚,女性阴柔,这是先天注定,还是后天养成?

这对所有的爸爸妈妈们来说,都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孩子的性格特质真的是由性别决定的吗?我们又该如何培养孩子的性格?是按照社会的既定性别观念去引导塑造,还是任由孩子的天性自由发展?男孩就一定会变成胡子拉渣的纯爷们,女孩就一定会变成小鸟依人的小女人吗?来听听专家是怎么说的吧!

玩耍是每个孩子童年生活中最重要的事!你一定经常听过这段对话:

“我家姑娘可喜欢玩过家家了,她最喜欢给芭比娃娃梳妆打扮了!”

“我的儿子最喜欢玩车,家里的玩具车都快摆不下了!”

“我跟女儿在一起玩角色扮演时,她总是把自己想象成一位公主!”

…….

男孩和女孩是天生感兴趣的玩具和游戏就不一样吗?

来看看下面两个有趣的小实验,兴许你的看法会有所松动!

  实验NO 1:桌面游戏

虽然每一个被试者看到的是同一个婴儿,但是一半被告知这是男婴,而另一半则被告知这是女婴。被试者会听到隔壁传来事先录好的婴儿哭声。

结果发现,假如大人把婴儿当成女孩,那就会快点去抱“她”,也会和“她”有较多互动。如果大人以为婴儿是男孩,则会等待长一点时间才去安抚,但是会更鼓励他去探索和运动。

  实验NO 2:玩具选择

著名教育心理学家班杜拉和凯·伯赛在1982年曾做过这样的实验:他们把儿童分成两组,第一组先看录像,告诉儿童什么是男孩子应该玩的玩具,什么是女孩子应该玩的玩具。第二组不看录像。然后把各种玩具拿给儿童。

结果第一组的儿童根据性别选择玩具的比例远远高于第二组儿童。

  以上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将立即删除

 

  孩子是被社会性别化的!

这两个实验十分简单明了的告诉我们:孩子是被社会性别化的!

女孩可不是生来就喜欢洋娃娃,男孩也不是生来就喜欢车。孩子在游戏中试验成人的角色,大人在做什么,他们就模仿什么,大人给予的正面反馈越多,他们就越偏向于做什么。

当孩子经常看见妈妈披着长发、穿着裙子,在厨饭里煮饭时,她会认为“哦,原来,女孩应该是这样的!”

当父母在女儿刚出生的时候,在性别偏见的驱使下为她选择的衣服、玩具甚至是尿布都是粉色时,女孩在一个满是洋娃娃、各种漂亮头饰的粉色公主房长大,父母也给予她们更多的抚触与拥抱,在这样的环境下,女孩获得了安全依恋,却少了一个更大、更自由、更独立的发展空间。

男孩跟女孩不一样,父母为男孩选择玩具时,会不自觉地买一些汽车、变形金刚、球类给他,在这样的环境刺激下,男孩自然会疏远那些被认为是女孩子气的玩具和游戏。

劳伦斯科恩在《游戏力》中提到“有研究发现,女孩小时候若是沉浸在女孩子气的游戏当中,她们后来在学校的数学和自然科学成绩就会低于其他的女生。依次类推,我们也可以推测只玩男孩玩具的男孩,可能也受到了同样的局限。”

  “去性别化”的游戏,让孩子更优秀

男孩和女孩从一出生就开始受到区别对待,他们不仅是受到不同对待,而且也受到了不同的限制,因此无法发挥全部的潜能。因此,我们在陪伴玩耍时,不管玩什么游戏,我们要努力地给男孩更多关怀,给女孩更多力量。

当然,这种“去性别化”的游戏方式,可不是单纯地让男孩也玩洋洋娃,让女孩也玩汽车,而是在孩子保留自己感兴趣的游戏基础上,父母一起加入游戏,在这些游戏中加入一些“去性别化”的元素。

比如,角色扮演游戏中,女孩喜欢扮演成公主,而在童话中公主常常是被拯救的“弱者”,那么父母可以在游戏中鼓励公主也充当一次英雄,变得更自信、更有力量。

男孩喜欢玩枪战游戏,父母可以加入一起游戏,这时候你可以把孩子手中的枪赋予“爱之枪”的意义,对孩子说:“谁要是被抢打中了,谁就会爱上打枪的人!”当孩子假模假样地打了你一枪时,你不是假装倒下,而是反而追上去,抱住他,对他说:“你打中我了,我爱上你了!”这样,一个原本有些暴力、对抗的游戏变成了一个充满爱与联结的游戏。男孩也会因此获得更多与人情感交流的机会。

需要注意的是,这种“去性别化”的游戏方式可不是将两性性别模糊化、让男性女性化、女性男性化,而是让孩子在保持自己的性别同一性(即正确认识自己的性别)的基础上,拥有本性别的长处与异性的长处,例如同时具有男性的勇敢、敢于冒险与女性的细心、情感表达。

国内外已有不少研究证实同时具有男性和女性的长处与优点,自我评价更高,更受欢迎,适应能力更好哦!

小编寄语:家长的引导方式多元一点,孩子的性格特质就会多彩一些。很多事情,其实都与性别无关。

(原标题:孩子到底好哪口  不是由你说了算)

+1

来源: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