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贝网

宝宝玩游戏的最高境界!

行为心理

2009年11月12日

1.纸屑里飞舞的智慧(也许你不在意那些旧书、旧报纸,不过还是请你不要随手将它们丢弃,因为它们都是协助宝宝发展的好工具。)

1岁左右,只要抓到纸张、书本,宝宝就会有一个非常热衷的行为——把它们撕碎,听到纸张碎裂的声音,看到纸张碎裂的摸样,他会十分开心。如果宝宝的身边凑巧有一盒餐巾纸,他就会不断地从里面抽取纸巾,抽一张,撕一张,乐此不疲。要是妈妈试图阻止他的这种行为,他就会哭闹、发怒,以此发泄自己的不满。

在宝宝更小的时候,我们也可以时不时跟宝宝玩玩撕纸的游戏。刺啦!纸张撕裂的声音可以刺激宝宝的听觉,撕的过程中,纸张形状的改变则可以刺激宝宝视觉的发育,况且,这种变化可以带给宝宝一种新异的感觉,这样一个游戏就可以通过添减内容,从小玩到大,玩出更多的花样、快乐与智慧。

妞妞三个月。妈妈拿起一张纸,在离妞妞大约1米远的距离,跟妞妞玩起了撕纸游戏:“妞妞,看,一张纸。刺啦!撕裂了,变小了。刺啦!更小了!”

废报纸是不错的游戏材料。妈妈时不时地跟妞妞玩玩这个游戏,还把它拓展成了一个藏猫猫的游戏——妈妈用报纸挡住自己的脸:“妞妞,妈妈呢?藏起来了!刺啦!妈妈出来了!”每次看到妈妈的脸从撕裂的报纸后面露出来,妞妞总是笑得咯咯的,特别开心。偶尔的,妈妈也会用彩纸跟妞妞玩玩这个游戏,不过这个游戏代价有点高昂,所以不能经常玩。对于那些带有色彩的纸张在自己面前变幻无穷的游戏,妞妞总是很热衷。

如果引导得当,撕纸,这个在我们眼里带有破坏性质的行为,也会像其他游戏一样成为开发宝宝多种能力,拓展出许许多多玩法的好游戏。看看妈妈和丁丁玩撕纸游戏的情景,或许我们会从中获得一些启示。

1 奇妙的乐音

丁丁8个月的时候,妈妈第一次将一个绘本递给他,试图让他自己翻着看。从小就听妈妈讲故事、念书的丁丁对这个色彩鲜艳的新玩具爱不释手,不过,他的小手没有轻重,“刺啦”一声,其中的一页被他扯了下来。丁丁十分开心,再度将小手伸出去,抓住了另外一页,又是“刺啦”一声。妈妈很心疼,这些绘本可都价格不菲呀!不过妈妈控制着自己的情绪,顺手拿了一本废旧的杂志,将丁丁手中的绘本换了下来。

“刺啦!刺啦!”一声又一声。

“哇,丁丁把纸撕碎了!刺啦!刺啦!”会撕纸是宝宝精细动发展起来的一个标志,当然应该表扬了。妈妈的表扬让丁丁更加兴奋,丁丁连着撕了好几天的纸,见到什么撕什么。妈妈只好把那些废旧的报刊书籍都搜罗来,让丁丁撕个痛快。不过丁丁可没那么乖,一些不能撕的东西,他也会撕。于是,妈妈只好把那些不能撕的东西束之高阁。

在丁丁潜心撕了几天,体验到撕纸带来的诸多快乐之后,妈妈决定拓展一下这个游戏,让这个游戏带给丁丁更多的内容。

“妈妈跟你一起撕!比比看,谁撕得快!刺 !刺 !刺 !”看到妈妈以那么快的动作撕纸,丁丁很兴奋,他小手的动作也跟着快了起来。

“我要慢慢的撕,刺——啦——”妈妈语气、动作都很夸张,一边说,一边慢慢地撕下一条。丁丁看着妈妈,他也试图慢慢地撕,不过他的小手还控制不好力度,因此,他仍然只会毫无把握地乱撕。在观察妈妈动作的过程中,快和慢的概念就这样悄悄地传递给了丁丁。

有的时候,妈妈也会撕出不同的节奏。这些节奏就像特别的乐器,带给丁丁一些特别的感觉。听妈妈撕的节奏多了,丁丁自己也会模仿,或者来一些变奏,玩得不亦乐乎。

和宝宝比比看,谁撕得快,谁撕得慢,谁撕的次数多,谁撕的次数少,谁两次撕纸间隔的时间长或者短,宝宝就会在这样的游戏中很自然就了解快慢、数量、间隔等概念。如果父母本身乐感还不错,甚至都可以将乐感启蒙的内容带进来。比如,父母可以特意在撕纸的时候加入一些节奏,或者用不同厚度不同材质的纸张,撕成不同形状不同大小的纸条,拎起纸条,对着纸条吹气。当气流通过纸条时,就会发出不同的声音,这些声音会随着我们吹的力度和吹的方式(比如可以调节气流流出的速度,控制气流流出的时间和间隔……)发生改变,于是,一些奇怪的旋律就此产生。那么,宝宝就在无意识中感受到了这些美妙的节奏,即便我们什么都不说,不引导,宝宝听到这些节奏和旋律之后,它们都会留存在他的潜意识里,对开发他的乐感非常有好处。如果宝宝喜欢这样的游戏方式,或者敏感地意识到了这种声音的特别之处,我们也可以引导他来模仿,或者给他自己发现这些节奏奥秘的机会。

 

2 美味大餐

2岁半以后,丁丁已经会说好多话了,当然,他们的撕纸游戏也有了更多的新花样。

“丁丁,你撕了一个什么呢?”看到丁丁很认真地撕下一个图形,妈妈好奇地问。

“妈妈,你看,我撕了一个大苹果,上面趴着一条虫子在吃苹果。”丁丁试图撕一个苹果,不过撕的形状中途发生了一些改变,旁边多出来一个小疙瘩。这个小疙瘩就成了丁丁眼里的小虫子。

“妈妈,你也撕一个吧!”

“好的,我撕一个什么呢?”

有一天去饭店吃饭,看到有个叔叔在做印度飞饼,因为好奇,丁丁一直拽着妈妈在那里站了好半天,吃过饭又在那里看了很久。当妈妈问他撕个什么时,丁丁突然想起了印度飞饼。“妈妈,你撕一个印度飞饼吧!”

“好的。”妈妈撕了一个圆形:“你看,我撕了一个圆圆的大大的印度飞饼。现在我要把它切小了。”妈妈用一只手侧过来当刀,压住“印度飞饼”的一半,另一只手拎着纸的另一半,顺着手掌压着的线慢慢地撕下一个半圆,一边撕一边说:“我在中间切一道,成了两个半圆形了吧。”“我再切一道,成了两个扇形了吧。我再切,成了更小的扇形。我再切,哈哈,成了小细条了!”

“丁丁,你猜猜,我想把这半个印度飞饼切成什么样子呢?”

“切成香蕉形。”丁丁最喜欢吃香蕉了,第一个想到的居然就是香蕉。

“那好吧,我就把他切成香蕉形吧。呀,这个香蕉形可不太好切啊!我先把这两个尖尖的角切掉。”妈妈切掉两尖角,拿到眼前打量,正思索从哪里下手把它撕成香蕉形呢。丁丁立刻兴奋地喊了起来:“一串香蕉!”可不是,一个扇形,多像一串香蕉啊!妈妈感叹于丁丁特别的想象力,紧紧地将他搂在怀里,很响亮地亲了他一下:“丁丁真聪明,都能看出是一串香蕉!”

在撕纸游戏中,很多的概念诸如数量、形状、多少、大小、长短、宽窄都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悄悄地传递给宝宝,并且,我们不需要总是去追问宝宝:“这是什么形状?哪个长?哪个短?”等类似的问题,来确定宝宝是否真正理解了这些概念。因为,在适合的场景刺激下,也许突然某一刻,宝宝自己就会将这些概念表达出来,让我们惊诧不已。选择宝宝喜欢的方式,我们的教育就可以不着痕迹地融入日常生活与游戏之中,让宝宝潜移默化地接纳一切,并轻轻松松内化成他自己的东西。

 

3 放风筝

秋季,一个已经颇有些凉意的阴雨天,妈妈和丁丁在家玩撕纸的游戏。

“丁丁,比比看,我们谁撕的花样多好不好?”

“好啊!我要撕出好多好多的花样!”丁丁立刻抓起一张报纸撕了起来:“我先撕一个直直的长条!”因为丁丁小手的控制能力还不太好,本来想撕一个直直的长条的他,撕着撕着就变了形,他的“长条”撕出来拐了好几道弯,变成了歪歪扭扭的长条,不过长度倒是比原来设想的长了许多。

看着那个歪歪扭扭的长条,丁丁突然兴奋地叫了起来:“妈妈,你看,我撕了一只风筝!”妈妈扭头一看,丁丁撕的长条确实很像那天在天安门广场看到的龙形风筝。“哇,真不错,你撕了一只长龙风筝呢!”

丁丁拎起风筝,在客厅里跑了起来。一边跑一边回头看看他的风筝。长长的纸条在丁丁背后飘舞着,忽上忽下,还真的很像是一只风筝呢!这个新发现让丁丁十分兴奋,他拖着那只“风筝”从这个屋子跑到那个屋子,很快小脸就红扑扑的。妈妈心里暗自高兴,这还真找到一个锻炼身体的好办法呢。

丁丁正在屋子里穿来穿去,突然,他的“风筝”挂在柜子角上了,丁丁使劲一拉,他的风筝断了。丁丁伤心地哭了起来。

“你的风筝断了线了,有点难过了吧?想想看,我们怎么把断了的风筝修好呢?”

一听说风筝还能修好,豆丁立刻止住眼泪,不再哭闹了。妈妈拿来一瓶胶水:“这是胶水,可以把东西粘到一起呢!”豆丁挤了点胶水在断了的纸条上,将两个纸条连起来,“风筝”果然修好了。

“有的东西坏了,是可以修好的哦!”

“嗯,以后我东西坏了,我就自己把它修好!”豆丁立刻对妈妈的这句话做出了回应。

“我想撕一个蝴蝶风筝。”妈妈一边说,一边用一张报纸,拐着弯撕了一个长条,剩下的部分给撕了个蝴蝶的形状。丁丁看着这个新式的风筝,立刻高兴起来,他一手抓着“长龙风筝”,一手拽着“蝴蝶风筝”又到各个屋子里跑开了。

“妈妈,你再给我撕一个蜻蜓吧!”“你再给我撕一条鱼吧!”……

妈妈根据丁丁的要求不断变换着花样。等丁丁玩高兴了,妈妈不失时机地提出了要求:“丁丁,妈妈也想玩玩丁丁撕的风筝呢,你想帮我撕一个什么样的风筝呀?”

“妈妈,我帮你撕一个苹果风筝吧”丁丁开始撕,不过撕到最后,他的苹果风筝不像苹果了,歪歪扭扭的,看起来很怪异。丁丁看着这个歪歪扭扭的“苹果”风筝,突然乐不可支地说:“妈妈,苹果变成了妖怪,你看,变成了妖怪!哈哈!妈妈放妖怪风筝吧!”

“太好了,我还没放过妖怪风筝呢!”妈妈拖着“妖怪”风筝,从这个屋子跑到那个屋子,一边跑一边故意摇摇晃晃的,好像要摔倒了样子:“这个妖怪风筝不好放啊,老拉得我东倒西歪的。”

“哈哈,东倒西歪!”丁丁对“东倒西歪”这个词产生了兴趣,时不时地重复一句。到后来,他也拖了一只风筝,学着妈妈的样子“东倒西歪”地跑了起来。

只要稍微用点心思,撕纸游戏就可以转换成非常好的体能游戏。除了放风筝这个游戏之外,我们还可以创设更多别的让宝宝动起来的撕纸游戏。比如,撕一些碎纸屑,往空中抛,玩下雪的游戏;撕一些不同形状的飞毯,往空中抛,玩飞毯的游戏;撕一些纸条,飞舞着玩彩带舞的游戏;撕两片纸当翅膀,玩飞行的游戏;将撕好的纸条粘到一起,窝成各种各样的形状,制造出许多立体空间,玩各种各样的创意游戏……宝宝在玩的过程中还会有更多奇奇怪怪的想法,注意随时将他的想法利用起来,就可以玩出更多的花样。同时,这些游戏还可以跟宝宝曾经听过的故事,看过的图书结合起来,让他们成为阅读后的延伸游戏的一部分。此外,如果游戏能跟宝宝感兴趣的故事和经历过的事件联系起来,它就会更加充满了乐趣。

总之,利用撕纸这样一件小事,我们可以从中找到很多体能训练的机会,利用这类体能训练游戏锻炼宝宝的体能,训练宝宝的精细动作,加上游戏过程中随机加入的其他衔接内容,这类游戏还可以将提高宝宝的语言表达能力,发挥宝宝想象力与创造力、培养宝宝的幽默感等内容融合进去,让宝宝在游戏中获益更多。

 

4 过家家

因为经常看到妈妈做饭,丁丁对做饭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虽然很多人觉得小男孩不应该玩做饭的游戏,不过,丁丁妈不这么想。男孩和女孩的游戏是没有绝对的界限的。这天玩撕纸游戏的时候,妈妈悄悄地将游戏引导到了做饭这个主题上来:“奶奶最喜欢吃面条了,我要给奶奶撕一碗面条哦!”妈妈撕了一些细细的长条,丁丁也参与进来,两个人很认真地撕了起来。

“这些粗面条给爷爷吃,爷爷喜欢吃粗面条。”妈妈撕了一些宽的纸条。

“奶奶喜欢吃细面条,我们再给奶奶撕一些细的面条吧!”丁丁想起奶奶曾经说过的话,立刻接话。于是,妈妈又撕了几个细细的纸条。

“妈妈,那爸爸呢?”

“你自己问问爸爸要吃什么样的面条吧。”

“爸爸,你喜欢吃什么样的面条?”

“我喜欢吃不粗不细的面条。”

“妈妈,什么是不粗不细的面条?”

“比那些粗的细,比细的粗。你看看,哪些面条粗?哪些面条细?”丁丁看了看粗的面条,又看了看细的面条,似乎明白了。他又撕了一些不太宽也不太细的面条给爸爸吃。

丁丁端着一碗碗的“面条”送给爷爷奶奶和爸爸吃,每个人都很认真地“吃”了丁丁的“面条”,然后交口夸赞:“丁丁,你做的面条太好吃了!“

“呀,我都快饿坏了。我也想吃丁丁做的面条呢!不过我喜欢吃细细的面条,要特别细我才喜欢吃哦。”

丁丁立刻动手,给妈妈做细细的面条。这可是一个非常艰难的工作,丁丁每撕下一条就问问妈妈:“这么细吗?”

“我还想再细点!”妈妈给丁丁出了个难题。于是,丁丁就尽量把面条再撕细点。

“哦,真不错呃!丁丁撕的面条太好吃了!”

“妈妈,我们不吃面条了,吃水果吧!”

“太好了,我正想吃水果呢!”妈妈立刻响应。

“那我给你们撕水果吧!”丁丁开始撕水果——苹果、香蕉、梨……很快,丁丁就撕了不少,不过很多水果的形状都不像。每次看到丁丁撕了不像这些水果的纸片,妈妈不会说他的不像,只是问他:“丁丁,这是撕的什么呀?”

“是苹果呢!”

“这个苹果怎么不是圆的呀?”

“苹果没削好,变形了!”哈哈,小家伙还挺会编的。

“哦,原来是这样啊,削变形的苹果也很好吃呢!”妈妈假装咬苹果,每咬一口,就撕下一点点纸,然后说:“你看,我都把苹果咬成什么样子了?”

“妈妈,你看,你都把苹果咬得像一只小鸟了。这是小鸟的翅膀,小鸟飞呀飞呀飞……”小家伙的想象力可真是丰富,别看,还真的有点像小鸟呢?两边多出了一点,那不正是一双小小的翅膀吗?

看起来很简单的一个游戏,其实里面包含了许许多多早教的内容。爷爷喜欢粗面条,丁丁就给爷爷做粗面条,奶奶喜欢细面条,丁丁就给奶奶做细面条,爸爸喜欢不粗不细的面条,丁丁就给他做不粗不细的面条,妈妈喜欢特别细的面条,丁丁就不遗余力地仔细去撕更细的面条……于是,这个撕面条的活动就充满了贴心与关爱。宝宝在这样的游戏中学会了分享,学会了关爱他人,学会了很多的社会交往行为,他的想象力也得到了开发,而家人对宝宝的鼓励,则让他的这些好行为得到更进一步的强化。丁丁在撕面条的游戏中,他小手的精细动作当然也得到了锻炼,毕竟,要撕出那么细的面条可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呀。

过家家的游戏不仅仅限于吃,还可以拓展到衣食住行的诸多方面,甚至可以将一些具有高科技含量的内容都给带进去。比如出行,我们需要出行的代步工具,需要吃,需要穿,需要住——去不同的地方就会有不同的需求,不同的人出行也会有不同的需求,比如爷爷需要拐杖,小弟弟需要奶瓶。所有这一切不仅可以拓展宝宝的想象力,还可以将很多的地理、历史、风土人情、生活尝试等内容带进来,拓宽宝宝的知识面。再比如,卫星上天了,如果宝宝对这个事件很感兴趣,我们就可以玩一些与此相关的撕纸游戏。撕一个卫星,跟着卫星来一趟旅行,看看月亮,看看星星,看看各种各样的天体……即便父母对天文知识一窍不通,那也没关系,找一本百科全书,和宝宝一起去探究:“你看,卫星飞上天就会看到……”父母不需要教,宝宝就会自己去探索,卫星上天会看到哪些天体。这样一来,宝宝在这个游戏中就很自然地成了主导者,而父母只是帮助他更好地完成这项活动的协助者,于是,撕纸这项活动就演变成了一个承载科普知识的载体,不带施教的痕迹,一切都通过宝宝因为好奇而引发的探索行为悄悄给带了进来。

 

5 奇怪的图案

“妈妈,我们还玩撕纸游戏吧!”很多天没玩撕纸游戏了,妈妈以为丁丁早已厌倦了这个游戏。不成想,一天午睡后醒来,丁丁突然又想起了撕纸游戏。

“好啊!给你纸。”正好妈妈买回来一些薄薄的纸,递给丁丁几张。丁丁从里面抽出一张开始撕,很快就撕了一条歪歪扭扭的“蛇”:“妈妈,你看,我撕了一条蛇!”丁丁将“蛇”递给妈妈,妈妈一失手,“蛇”飘落在地上,裂成了两片,哈哈,原来是两张纸摞在一起撕的,结果丁丁无意中撕了两条一模一样的“蛇”。

“两条蛇呢,妈妈!”

“丁丁真棒,一下子撕出来两条蛇!你看看这两条蛇一样吗?”

丁丁将两条蛇拿在手里,看了又看:“一样!你看,完全一样!”小家伙居然用了“完全”两字,而且语气十分坚定。

“那你还能撕出别的一模一样的东西吗?”

丁丁拿出几张纸,叠在一起,果然又撕出几个一模一样的图形来。

“你用一张纸能撕出一模一样的东西吗?”

这可是个难题,丁丁先是撕了一个图形,然后又一边比着看,一边撕,撕了个大概一样,但是如论如何也撕不出完全一样的东西来。

妈妈没有急于告诉丁丁怎么样比对着撕出一模一样的图形来,她想给丁丁更多自我探索的机会。也许哪天,他就会突然意识到,他可以将第一个撕出来的图案蒙在另外的纸上,然后用铅笔画上线,沿着线撕下一模一样的图案,也许他还能想到别的更好的主意。孩子总是在进步的,不用那么急于教给他方法,不如给他更多尝试的机会,让他在尝试的过程中发现更多的奥秘。于是,妈妈又有了一个主意。只见她拿起一张纸,将纸对折了,一边比划着一边对丁丁说:“我要是将纸对折了,这样撕,会撕出什么样的东西呢?”

当然,妈妈撕了两个一模一样的图形出来。

丁丁嚷嚷着要妈妈给他一张对折好的纸。妈妈满足了他的要求。丁丁接过妈妈手里的纸,从开口的位置开始撕,撕完以后,对折的位置还连在一起,结果撕出了一个对称的很漂亮的图案。妈妈从对折的位置开始撕,撕出了两个完全一样的图案。这可太有意思了!丁丁立刻对这个奇怪的撕纸游戏产生了更为浓厚的兴趣。他开始自己折纸,当然,他折得不那么对称,只不过是随便窝了几下,因为叠了几次,加上折叠时不对称,每个位置纸的层数也就不一样,结果,丁丁这次撕出来的图案花样可就多了。最后数了数,丁丁撕出来5个图案,丁丁给他们起了5个名字,分别叫做“艾迪”、“赛文”、“雷欧”、“迪加”和“泰罗”,全是他喜欢的奥特曼的名字。其中“艾迪”有2个,“赛文”4个,“雷欧”2个,“迪加”3个,“泰罗”1个。

妈妈也在撕。妈妈将纸对折了4下,撕的时候特意将对折处留下一部分没有撕破,结果撕下的图案展开后成了一个里面有8个洞,外围还有很多变化的曲线的对称的完整图案。后来妈妈又撕了一个,这次,妈妈还是将那张薄薄的纸对折了4下,然后故意将对折处的纸给撕掉了,结果撕出来16个一模一样的图形来。

撕纸游戏玩到这个程度,丁丁完全被迷住了。那些随便一折一撕就会出现的意想不到的美丽图案简直太有趣了。这个游戏丁丁时不时想起来要玩玩。妈妈将丁丁撕下的那些图案用透明胶粘在墙壁上,丁丁那种自豪感和成就感便油然而生!

折叠了撕纸可以撕出许许多多的花样,这种变化会让宝宝惊奇不已。折叠纸张和撕纸本身对宝宝精细动作的发展有着非常好的促进作用,利用撕出来的那些图案,让宝宝数一数,描述一下,可以帮助宝宝建立起数的概念,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宝宝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折叠撕纸是一项非常有趣的探索游戏,以不同的方式叠,再以不同的方式撕,通过很多次的实践,宝宝也会从中摸索出一些规律,在这个基础上,如果我们再提一些要求,就可以进一步提升宝宝的空间构想能力了。

 

6 明察秋毫

丁丁喜欢上撕纸,并且乐此不疲。自打尝试折叠撕纸之后,丁丁能很轻松地撕出很多一模一样的图案了。这天,丁丁又嚷嚷着要玩撕纸的游戏。妈妈发现,最近丁丁对那些细小的东西总是很敏感,比如一根小线头,他能捏在手里弯来拐去的玩上半天。看来,小家伙进入细微事物敏感期了。于是,妈妈决定给他来点新花样。

妈妈撕了四个圆,把四个圆悄悄地拿到一边,略微做了一些处理。妈妈在一个圆上画了一条直线,一个上面画了一个三角形,一个上面画了一五角星,另一个则用剪刀剪了一个几乎看不出来的小缺口,然后把四个圆拿到丁丁面前:“丁丁,你看看,妈妈撕了四个圆呢!你看看他们一样吗?”丁丁将四个圆形摆在桌子上,大致看了一眼,立刻说:“妈妈,一样!”“一样啊?我可要找出点不一样的来。”妈妈假装拿起那些圆形的纸片翻过来掉过去地看。丁丁突然发现了其中一个圆形上面的那条直线,接着他又发现了另一个圆形上面的小缺口:“妈妈,不一样!”

好厉害的小家伙呢!他果然发现了这些细微的差别!妈妈暗自得意。妈妈在丁丁的额头上亲了一下:“你好厉害哦!妈妈都没有发现它们不一样呢!来,给妈妈看看!啊?真的不一样呢!我再撕几个圆,看看一样不一样哦!”

妈妈又撕了几个圆,这次,妈妈用不同颜色的彩笔,在每个圆上点了一个彩色的小点。真够隐秘的,小家伙还能发现他们的区别吗?

丁丁把几个圆那手里看了又看,似乎没有发现它们之间的区别。

妈妈问:“它们一样吗?”

丁丁坚定地摇了摇头。

“有什么不一样呢?”丁丁说不出来。

妈妈纳闷了。难道他没有发现他们的区别?于是,妈妈又问了丁丁一遍:“它们一样吗?

丁丁还是坚定地摇了摇头。

这可奇怪了。既然他说不出来他们有什么区别,为什么那么坚定地认定他们不一样呢?妈妈猜测来猜测去,最后断定可能是小家伙虽然区分出了不同的颜色,但是他还不会用准确的颜色概念来表达这种区别。于是,妈妈试探着问了一句:“哪儿不一样呢,你能指给妈妈看吗?”

丁丁伸出小手指,很自信地指向那几个不同颜色的小点。哈哈,看来小家伙已经能够分辨颜色了,只是还不知道怎么将颜色的概念跟实际的颜色联系起来罢了。

妈妈顺势拿着那几个圆给丁丁讲了一遍:“哦,我也看出来了,是不一样。你看,这个圆的小点是红色的,这个是绿色的,那个是紫色的,还有一个是黄色的。”

后来妈妈又在相同的圆上面做了不同颜色的其他记号,比如一个对勾,一个小三角,一个等于号,一个句号等等。通过这些不同的图形与颜色的区别,丁丁几天之内就学会了区分各种各样的颜色。收获还真不小呢!

当然,妈妈还会有更多的花招。比如丁丁撕了一个小圆,妈妈就会很不服气地说:“我要撕一个更小的圆!”然后妈妈撕一更小的圆拿来和丁丁的比。偶尔的,妈妈也会犯错误,本来要撕一个更小的圆,结果偏偏撕了一个更大的圆。这种意外常常让丁丁乐不可支。没有比一个“笨妈妈”更让人觉得可笑的了。在妈妈不服气的比大小的过程中,大小的概念便这样悄悄地传递给了丁丁。

其他概念当然也可以同样的方式悄悄地带出来,并不需要刻意去教宝宝,他自然就会在游戏中理解这一切。比如,丁丁撕了一个圆,妈妈说:“我可不撕圆,我要撕一个三角形。你看,我撕了一个三角形了吧?”“我要撕一个正方形!”“我要撕一个扇形!”

撕纸的游戏变化万千。大小、长短、粗细、宽窄、厚薄、颜色、形状、多少……许许多多的概念都可以通过这样简单有趣的方式,让宝宝在快快乐乐的游戏过程中悄然习得。如果妈妈想象力足够丰富,甚至还可以通过撕纸游戏来讲述故事,或者引导宝宝自己来编故事。假定宝宝撕了一个大苹果,那妈妈就可以撕一条小虫子,让小虫子一点点把苹果给吃掉。吃完以后,小虫子又饿了,它想再吃点别的。妈妈又给它撕了一块饼。可是饼太硬了,把小虫子的牙给蹦掉了。于是,小虫子要去看牙医……就这样,一环扣一环,妈妈就可以和宝宝一起源源不断地往下编出许许多多离奇古怪的故事来。

 

撕纸游戏还可以培养宝宝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假定宝宝撕了很多碎纸片,把他们扔到空中,假装下雪了,那妈妈就可以顺势说上一句:“啊,下雪了!好冷啊!怎么样才能让妈妈不冷呢?”于是许许多多的解决方案就出来了:给妈妈撕一件大衣,让妈妈穿上;给妈妈撕一个围脖,给妈妈围上;给妈妈撕一双棉靴,帮妈妈穿上;给妈妈撕一床毯子,将妈妈盖住;给妈妈撕一团火,让妈妈烤火;给妈妈撕一个太阳,让太阳带给妈妈温暖;给妈妈撕一个电暖气,把房间温度升高;给妈妈撕一只风筝,让妈妈跑着放风筝……解决冷的问题可以有许许多多的方法。

当然,也可以反过来,让宝宝体会做某一件事情可以导致多种多样的结果。比如,撕一团火,可以让房间变得温暖,可以用来做饭,可以用来照明,可以用来吓退野兽……类似这样的游戏会让宝宝形成一个习惯,不管遇到什么问题,他都会尝试找到尽可能多的解决方案,一个条件存在了,他就会思考,这个条件可能导致多少的可能性。如果宝宝能以这样的方式去思考,他将来遇到困难就不太容易退缩,他抗挫折的能力就会比较强,应对挫折的办法自然也会比较多。撕纸游戏除了可以全面开发宝宝的智能、体能之外,妈妈在与宝宝游戏的过程中也可以将培养情商的内容悄悄地带进来,为宝宝的全面发展提供有利的机会。

特别提醒

1 每次玩完撕纸游戏,我们一定要记得提醒宝宝一起打扫,把碎纸屑清理干净。让宝宝养成对自己的行为,以及自己的行为带来的后果负责的好习惯。

2 如果家庭经济条件允许,也可以使用一些彩纸来玩撕纸的游戏,还可以提供不同材质的纸张,让宝宝体验撕纸的乐趣。不同质地的纸张手感不一样,有的比较柔软,有的比较坚硬;有的韧性比较好,有的比较脆……并且,他们撕出来的响声也有区别,这些差别会带给宝宝更多丰富的体验。

3 撕纸的时候,我们也可以带进节奏,以不同的节奏撕纸,就会带给宝宝不同的撕纸体验。因为,以不同的节奏撕纸,手的感觉以及撕纸时发出的声音都会有区别,这样可以为撕纸这项活动增添更多的乐趣,甚至可以将撕纸游戏发展成为开发宝宝音乐潜能的游戏。

4 有的纸边角比较锋利,很容易划破皮肤,因此,撕纸的时候要视情况给予宝宝一些适当的提醒。或者妈妈可以找一些相对比较安全的纸张给宝宝撕着玩。

5 废旧的报纸和书刊,尤其报纸上面的油墨很容易脱落,这些油墨含有铅,对宝宝的健康不利。因此撕纸后,一定要给宝宝把小手清洗干净,并且,一定要防止宝宝在小手没洗干净之前吃手,或者用手拿东西吃。

 

当婴儿想做、想玩时,就是进步的最佳时机。只要时机成熟,每个婴儿都会踏上成长的第一步。和婴儿游戏时,最重要的一点是让他玩他想玩的游戏,同一种游戏玩过几次后,再视他的能力来提高游戏难度。反过来,若强迫他玩填鸭式的游戏,婴儿会敏感查觉母亲的意图,而变得不想玩那种游戏了。只要仔细观察,母亲就可以清楚婴儿喜欢玩什么游戏了。

 

呼喊他的名字

游戏重点:

婴儿长到4个月时可以分辨不同声音了,他会听得出身旁人的声音,如父亲、母亲或录音机中自己的声音。对听惯了的母亲的声音尤其敏感,只要母亲一出声,头就会转向声音的方向,被叫到名字时也会马上有反应。这个时候,可在他看不到的地方发出声音,跟他玩寻找声音来源的游戏,利用这种方法训练他的听力。

 

看镜子:这个时候,婴儿已经开始明白镜中人是自己了。妈妈可以拉着婴儿的手摸镜子,一边跟他说:“咦,什么都没有,这是镜子啊。”。跟婴儿玩藏猫猫或拉着他的手、脚摇晃,这样可以增进他的自我意识。

叫名字:婴儿听见自己的名字要比听见其他字句敏感。除了在他身边叫他名字外,也应在远一点的地方叫,训练他对自己的名字有反应。

声音在哪里:让他听闹钟、门铃、电话、果汁机等声音,并且让他寻找声音的来源。妈妈要边找边说:“咦,那是什么声音"?"”找到时也要告诉他“这是电话”。

 

将宝宝的声音和影像融入游戏

游戏重点:

到了6个月大时,婴儿对歌声、电视、收音机的声音相当敏感并且显出兴趣。这时候他会有自己喜欢的音乐,听到它时会注意盯着电视看。此时,可以开始让他看儿童节目。注意,绝对不能让电视代替保姆的工作。看电视时,母亲应和婴儿一起看,记住他喜欢什么歌曲并唱给他听。

给他喜欢的视听享受:给宝宝唱他喜欢的歌,或看他喜欢的节目开始时,婴儿会显现出高兴的样子。将他喜欢的电视内容融入到游戏中,将加强他的能力。母亲在和他游戏时,将他喜欢的歌或音乐带到游戏中,由于这是他熟悉的,一定会玩得很高兴。

 

让他看儿童节目:有些母亲说“让婴儿看电视,他好像会记住里面的话”,但是光靠电视是无法教导婴儿说话。婴儿的说话能力是在人与人交谈间建立的,单向传送讯息的电视只能作为母子沟通的素材。母亲应和婴儿一起看电视,并和他说话。

体验快乐感觉:这时候说话能力已渐渐萌芽。婴儿是从身边的事物开始记起的,所以要尽量让他体验各种事物。外界发生的事物最能引起他的兴趣,多让他看各种事物、听各种声音、触摸各种东西吧!

 

随时准备为他制造些声音

游戏重点:

当婴儿听到好听的音乐或愉快的声音时,他会高兴得手舞足蹈。若帮助婴儿配合音乐舞动,可让他学会用身体表现快乐的情绪。准备一些能发出美妙声音的玩具和好听的音乐。因为在这段时间婴儿已开始知道每种东西都会发出各种不同的声音,母亲可以和他一起玩声音游戏,让他自己动手敲出声音。

听音乐盒的声音:让婴儿听音乐盒的美妙声,可以使他心情舒畅。当着婴儿的面转动音乐盒的开关,做几次后,婴儿便会知道一转动那个小东西那会发出声音来。每当音乐停止时,他会用手指触摸开关,让妈妈转动它。这种过程可帮助他发展智力。

 

敲打游戏:虽然没有节奏感,但他还是喜欢听咚咚,锵锵的声音。一开始他只是喜欢乱敲,不久就能分辨出音色的好坏,变得只喜欢敲打能发出悦耳及愉快声音的东西了。

随音乐舞动:让他伴随音乐起舞让他的身体随着音乐舞动,培养乐感。一开始,母亲帮助他,让他随着音乐的节奏摇动。做时拉着他的手摇动或抱着他转圈即可。婴儿很喜欢和母亲一起摆动身体,当他听到音乐自己会摆动身体时,动作也会变得更有节奏感了。

 

妈妈+宝宝+爸爸——游戏一家人是一种快乐、活泼、自然丰富和极富创造性的活动,也是孩子学习的一条直接途径。游戏是有趣的,虽然有时也显得有些漫无目的,甚至显得有点简单,但是它是你培养孩子认知、情感和社会能力的关键方法之一。

 

1+1:妈妈+宝宝

宝宝出生后,妈妈要给孩子喂奶、换洗尿布、洗澡,要与宝宝一起游戏,给宝宝讲故事,逗宝宝开心,教宝宝认识周围事物和社会常识等。因此,可以说与宝宝交往最多的是妈妈。然而,宝宝在与妈妈交往过程中,学会最多的还是与人分享、谦让、合作、团结、友爱、关心别人、有礼貌等行为习惯以及最初的情感社交技能。

 

专家评述:

妈妈的性格比较温柔细腻,耐得住性子,根据这一特点,妈妈们可以用简单的小游戏来促进宝宝的各项智能的发展,比如过家家、滚球、玩各种套叠玩具等。妈妈与宝宝之间的游戏相对来说比较静,以培养直接的情感体验和基本智能为主。

 

妈妈宝宝游戏设计

游戏1:企鹅迈步(适合新生儿)

延长迈步反射,锻炼下肢肌肉。扶着宝宝站在桌上或硬板床上,宝宝会主动迈步前进,每天练习2—3次,每次迈8—10步,可以锻炼宝宝下肢肌肉,能较早支撑体重量。

目的:新生儿迈步是先天获得的反活动,如果不锻炼,出生后56天前后这种本能会消失,坚持练习可增进肌使宝宝提早站立学步。

 

游戏2:拍拍手(适合2个月的宝宝)

妈妈可以在宝宝的一侧拍一下手,然后慢慢移动到另一侧,再拍一下手,这样做有目的的轮换。让小宝宝跟着声响和妈妈的手左右动。

目的:刺激宝宝的视觉和听觉的发展。

 

游戏3:爬行练习(适合6个月以上宝宝)

让小儿从匍行转到爬行,腹部逐渐离开床面,并用手臂转圈或后退。可将玩具或食物放在不同的位置上,让小儿爬着去够取。此间,从头自由转动逐渐到头能保持平衡。用毛巾提起腹部,练习手膝的支撑力,为过渡到手足爬行作准备。

 

游戏4:踢气球(适合1周岁以上的宝宝)

妈妈扶住宝宝的身体,帮助宝宝踢彩色的气球。 可以对着墙踢。

目的:帮助宝宝增加身体的平衡能力以及下肢的力量。

 

游戏5:挑珠子(适合2岁以上宝宝)

准备一盒彩色珠子,两个盘子,让宝宝先将红色珠子挑出放入一个盘子内,再找出黑色的放入另一个盘子内。看看宝宝能否把红色和黑色的挑干净。

目的:宝宝挑红色珠子的能力会比挑黑色的好,因为认识黑色是最近的事。一来使宝宝更准确认识颜色,二来可以锻炼宝宝有目的地挑选和分类的能力。

 

1+1:宝宝+爸爸

曾见到过这样一幅图片:一个粗旷又具品味的年轻父亲怀抱光着小身子的幼儿,风度款款,神态自然。谁都会喜欢这样的父亲,他在给人一种对比的同时传达出一个信息:成熟男性对幼儿的关爱是衡量他公众形象的标准之一。就像鸟儿起飞的两个翅膀一样,母爱和父爱都是宝宝的心理需要,缺一不可的。

 

专家评说:

爸爸和宝宝游戏时,经常鼓励宝宝尝试新鲜的游戏,鼓励宝宝勇敢探索、独立克服困难、积极进取。爸爸的个性特征和游戏精神,会让宝宝有形无形中养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宝宝在和爸爸的游戏过程能从一种绝对的力量中感觉一种安全的依托。

 

爸爸宝宝游戏设计

游戏1:发声游戏(适合6个月以上宝宝)

让宝宝坐在爸爸的对面,用纸把你自己的脸遮住,喊宝宝的名字,如果宝宝作出声音的反应,立刻亲吻他,反复玩2分钟。这可是爸爸与宝宝亲密接触最好的游戏哦。

 

游戏2:找玩具(适合8个月以上宝宝)

爸爸用大毯子把宝宝最喜欢的玩具盖起来,然后让宝宝自己找把它找出来。然后重复这个过程,也可以逐渐增加被藏起来的玩具的数量,来增加游戏的难度。这个游戏可以培养宝宝认知能力的发展。在玩的过程中,也让宝宝初步认识到物质永恒性的概念。

 

每一个孩子都喜欢游戏。事实上,“游戏本身就是一种学习,是孩子获取经验、发展智能的妙方,也是自发性、创造力、好奇心、想像力、探索、冒险及对未来处事的象征。许多父母常把学习和游戏截然划分,因此断送了孩子学习的兴趣,使得孩子视学习为畏途,实在可惜。

启发孩子智慧的游戏有很多种,以下仅介绍几种家庭中可常用的亲子动脑活动:

1、分类的游戏 这是创造力学者威尔斯提出的方法。平日可提供孩子一些具有共同特征的不同类物品,例如小汽车、汤匙、钥匙、铁币、回纹针……等,让孩子发觉其共同特征来加以分类,并鼓励其重复分类。也可以提供符号、颜色、食品、数字、形状、人物、字词……等材料,让孩子能依其特性分类。

 

2、猜谜的游戏 猜谜对孩子不但有兴趣,而且也能激发其推理及想像力,我们可以用“千根线、万根线,掉到水里就不见”猜“雨”这种方式;也可以用孩子喜欢的东西给一些线索,让孩子提出题目、推想答案。还可以用“比手划脚”的方式要孩子作答。

3、扮演的游戏 例如让孩子玩“扮家家酒”,鼓励孩子应用想像力自由扮演所喜欢的“角色”。父母亲可以提供一些线索,如给他一架飞机,假想他在空中飞行遭遇哪些;给他一部金刚,让他跟铁金刚对话;给他一些医生的玩具,让他扮演医生看病的情形……

 

4、想象的游戏 “想像力”可以使不可能的事变成可能。在想像的世界里,孩子的思考更自由奔放;我们可以用“未来世界的交通工具或城市”为题,让孩子运用想像力描绘出未来的远景。

5、接龙的游戏 许多游戏可以用“接龙”的方式,如“文字接龙”:上班→班长→长大→……“绘画接龙”:一个主题大家接力画;“数字接龙”:1→3→5……“故事接龙”:从前有一个猎人……“动物接龙”:四只脚的如狮子→老虎→大象……空中的如老鹰、鸽子……

 

+1

来源:ellen01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