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贝网

父母怎样做孩子敢说真话

资料补充

2024年02月26日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陈若葵

  了解孩子的所思所想、与之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是父母的愿望,但令很多父母困惑的是,孩子在幼儿园或学校被同学欺负、在学习上遇到瓶颈考试失利或不慎做了一些不该做的事,即便内心害怕、不安、痛苦、无措,却宁可自己扛着、憋着,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也不会在第一时间向父母求助,不敢跟父母说真话、表达自己的想法。父母因此很难走进孩子的内心,对孩子的教育不容易奏效,对孩子的期待也不容易实现。

  孩子为何不敢吐露心声

  孩子之所以不敢对父母吐露心声,往往是因为惧怕或不信任父母导致的。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教授钱志亮认为,孩子遇事选择回避而不是主动对父母坦诚相告,主要有几方面的原因:

  一是害怕被父母批评指责。如果孩子闯祸、做了不该做的事,或总是把大人的话当耳旁风而惹麻烦,父母习惯于对孩子怒吼、咆哮、严厉指责甚至打骂,孩子看到父母凶狠的目光,听到父母厌烦的话语并受到严厉责罚,他们会很害怕,同时,从父母的态度中感受到自己被嫌弃、不被爱。他们渐渐地把犯错和羞耻感挂钩,导致孩子犯错后的第一反应是:“千万不能让爸妈知道。”撒谎、隐瞒、逃避,就成了孩子犯错后的惯用对策。

  二是对父母失望。人想要倾诉痛苦和脆弱时,需要一个包容的环境。当孩子跟父母说出自己遇到的困难、心事,却得不到内心所期盼的帮助、安慰或积极回应,孩子会认为就算告诉父母,他们也不会和自己站在一起。比如淘气的孩子又一次摔破膝盖,家长一边处理伤口一边恶狠狠地说:“说过多少次了,别在路上跟同学打打闹闹,你就是不听。摔破了活该,看你长不长记性?”孩子不懂得父母的刀子嘴豆腐心,会因父母冰冷的语言、愤怒的表情、粗暴的态度内心很受伤、很无助,并开始质疑父母对自己的爱,以后再遇到类似的事情,不到万不得已,绝不让父母知道。

  三是有的孩子避免父母对自己担心、失望而报喜不报忧。比如,有的孩子在学习上遇到困难,觉得告诉父母既解决不了问题,还会引起父母的焦虑、唠叨、唉声叹气,不如选择延迟学习时间、上网找答案等方法尝试自己解决;或者在放学的路上被同学欺负,害怕父母得知后刻意安排每天接自己回家,为了不给父母“添麻烦”而沉默隐忍。钱志亮说:“这种‘懂事’的背后,藏着孩子的孤独和无奈。”

  这样做有助于让孩子敞开心扉

  倾听用心用情体会孩子的感受

  对这样的场景家长都不陌生:孩子高兴地和父母说学校的事、同学间的事,但因家长的一句问话戛然而止。不可否认,绝大多数家长有倾听孩子的意愿,孩子没有兴致说,多半是由于父母习惯了理性地听,边听大脑边高速运转,忙着质疑、评价、分析、解决问题。这样的听,往往不能拉近亲子之间心与心的距离。真正的倾听是情感的、灵性的、直觉的,需要站在孩子的角度,设身处地体会他的心情和感受。

  在倾听中除了与孩子共情,读懂孩子的内心,理解他,父母还可以从对话中发现一些契机适时提问:你为什么会这么想?为什么会这么做?你是怎么做到的?这样做时,你有什么感受……借此帮助孩子发掘自身内在的力量。比如,孩子说他想在班会上做演讲,分享自己的集邮心得,父母首先要夸夸他:“哇,真不错!”接着问:“你为什么想演讲呢?”孩子或许会说:“把自己擅长的事演示给大家,特别过瘾,那感觉一定很爽!”对此,父母要认同孩子的感受,肯定他,同时提示孩子需要提前做好哪些准备,帮助孩子把“想要演讲”的念头具体化,让他看到“想”的背后是如何实施,进而把自己“喜欢站在讲台上的感觉”变成现实。父母这样的倾听,会创造出积极、温暖的亲子交流情境,这也是孩子愿意说真话的情境。

  包容和接纳让孩子无须掩饰

  我们常说父母要善于包容和接纳孩子,那么,包容、接纳什么?当然更多的是孩子遇到的困难、糟糕的事,偏于棘手的事。因此,父母应明示或暗示孩子,不管遇到什么事都别怕告诉父母,爸爸妈妈会和他共同面对,给他兜底。父母能持这样的态度,等于给了孩子“报忧”的勇气和说真话的底气。

  钱志亮说:“平时,父母对待孩子的错误要更包容,如果家长总表现得怒不可遏,就会强化孩子对父母发怒的恐惧,孩子以后做事就更不敢寻求家长的帮助。只要大人合理引导,孩子每一次犯错后都能得到经验或教训,这些经验或教训最终变成孩子成长的养分。父母的理解和友善,能让孩子从错误中学会成长。关心孩子时,也不要说反话、言不由衷的狠话,爱的语言如果用错了,孩子是感受不到的。”

  包容和接纳孩子的另一层意思是包容和接纳孩子的不良情绪。在北京师范大学儿童家庭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教授边玉芳看来:“家庭成员之间要建立融洽的人际关系,注重积极家庭情绪的表露。家庭情绪表露是指家庭成员间口头或非口头化的情绪表达风格,家庭情绪表露的氛围直接影响着家庭每个成员的心理状态。营造良好的家庭情绪氛围,父母要有‘高接纳性’,无条件接纳孩子的所有情绪,既要接受孩子的积极情绪,更要包容孩子的消极情绪。要有‘高反馈性’,对孩子的情绪给予共情并做出反应,从孩子的角度理解孩子的情绪以及情绪产生的原因,帮助孩子调节消极情绪;要有‘高预测性’,学会合理地表达情绪、调节情绪,让孩子熟悉父母的情绪表达方式,从而获得安全感。”

  一个能很好地管理自己情绪的人,并非是从来不发脾气的人,而是在童年期体验过各种不良情绪,经历了发泄并调整自己的负面情绪,最终达到情绪稳定的人,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得到了父母的合理引导,学会了积极沟通,在经历了多次情绪失控、调整、冷静、恢复平静后,逐步提升了管控情绪的能力。孩子有了这些能力,自然能表达自己的真实情绪、说出真心话。

  和孩子建立信任关系

  父母给予孩子足够的安全感,孩子才会信任父母,遇到任何事情在第一时间想告诉父母。这样的亲子关系是良性的,也为孩子日后建立其他社会关系打下良性的基础。

  通常,孩子学龄前父母要及时满足儿童的生理和心理需要,比如,每次分别和见面都有拥抱和亲脸的仪式、外出回来带给孩子好吃的、好玩的,说话语气亲切,温柔地对待孩子。多陪伴、多关注,给予足够的耐心,随时肯定和夸奖,不过于苛刻和批评孩子,使之感受到父母的爱和安全感。家长有做得不好的地方,主动承认并向孩子道歉,让孩子觉得父母是真诚的人,从而建立起亲子间的信任关系,孩子会很放松,可以做真实的自己。

  小学生的信任和安全感来自被尊重。父母应信守承诺,有诺必行。亲子间坦诚交流,不随意贬低孩子,保护孩子的隐私和小秘密,不让孩子难堪。与孩子谈论棘手的问题时,尽量使用“咱们可不可以……”“如果……效果会不会更好?”“有没有另外一种可能,咱们……”等建设性的话语方式。在特定的时候给孩子建议和指导,不过于强硬,让孩子感到被尊重和重视。

  青春期孩子的安全感来自适当的自主权,父母要给予孩子足够的自由和空间,不偷看孩子的日记或邮件,不翻看手机,不对其交友随意干预。父母避免唠叨,沟通时简明扼要,点到为止,孩子会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信任和尊重,更容易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有话愿意跟父母说。另外,想让孩子轻松说出心里话,父母也可以选择“写信”的方式,文字能很好地表达情感,拉近亲子间的距离。

+1

来源:中国妇女报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