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穷养”,不是刻意追求“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而是在物质上对孩子有所限制,让孩子懂得珍惜和奋斗;要从小培养孩子自立和受挫的能力,让孩子懂得任何东西都是付出劳动才能得来的。
而更应引起注意的是比学校更大的“情商教育”基地——“家庭”。美国心理协会终生成就奖获得者丹尼尔·戈尔曼在其所著的《EQ》一书中清楚地指出:“家庭是培养EQ的第一所学校,有高EQ的父母,才有高EQ的小孩。”
小明是个爱生气的宝宝。什么事都得顺着他,例如,小明不想吃晚餐,非要喝饮料,妈妈劝他吃完饭再喝,他就大哭,连饭也不吃了,妈妈真不明白,孩子为什么这么小心眼,怎么才能让他变得乐观呢?
转眼间新生入园已经一个多月了,照说小朋友们该适应幼儿园的集体生活了,可此间中秋节和国庆长假却让宝宝们又开始恋家了。专家说,对于幼儿园新生,最困扰的就是不适应集体生活而产生分离焦虑情绪,而入园一个月里,宝宝的饮食、交往等各种问题也在幼儿园里凸现出来,值得家长关注。
“小幼衔接”是幼儿园大班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教学任务,了解到,为了不让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许多家长纷纷为孩子报名参加各种“幼升小升学补习班”,将小学教育“模拟提前”。而这种补习班是否必要,又能否起到作用呢?
现在的家长都疼爱自己的孩子,但一味地娇惯,宝宝的各项能力就得不到很好的发展。许多家长在摇头叹气之余,会向他人取经,从而得出一个结论:“赶紧让孩子上幼儿园,他们就会听话了。让孩子上幼儿园确实是个好办法,能让他们的生活有规律,自理能力增强。但是如果宝宝在入园前就养成了好的生活习惯,不仅对他们的身心有好处,而且能让他们很快地适应幼儿园的集体生活,成为同龄中的佼佼者。那么,在家如何培养幼儿的生活常规呢?
中国传统家教“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器”的观念根深蒂固。今天,当赏识教育,快乐教育等新教育理念冲击传统教育的时候,总有不少父母抱怨:对孩子,打,不行;但不打,教不好。
美国儿童教育学者汤姆斯·阿姆斯壮指出,自由玩耍比有计划性的活动,对学龄前的孩子来说更为健康有益。父母要避免将孩子的时间塞满各种活动。所有的孩子都需要有一些无所事事,随性玩耍的时间。
孟母三迁的故事,大家已经耳熟能详了。而在孩子早期就有两三个“益友”,对孩子的成长有巨大作用,所以妈妈们别把孩子的交际放任不管了,不如学学以下5个步骤让孩子认识真正的朋友。
教育过程中,有的父母一时缺乏耐心,就会对孩子进行体罚。家长可能觉得体罚是让孩子最快改正错误的手段,但对孩子来说,体罚造成的伤害是难以言喻的。以下列举的这些情况就是体罚孩子的后果。
“懒”几乎成了现在小孩的通病。1岁的宝宝还时时要抱要背、2岁的宝宝不会自己穿鞋袜、3岁的小孩不会说要喝水……最令人焦虑的是,很多年轻父母对这样的状况见怪不怪,并未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英国最新研究发现,父母想预测孩子们将来英语和数学成绩,有一个最为简单的方法,即看一看他们手指长短。心理学家称,无名指长的孩子计算能力突出的可能性更大,而食指长的孩子则更善于读写。
“严师出高徒”这句话恐怕很多人都听说过,因此很多家长都会很严厉地对待自己的孩子,但教育孩子一味地批评恐怕会给孩子带来消极的影响。那么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应注意什么呢?
年幼的孩子,心智发育还没有完善,很容易受到伤害。家长有时会无形中做了一些让宝宝恐慌的事情而不自知。如果宝宝长期处在这样的不安恐惧中,对宝宝的心理健康发展有很大的影响。以下8件事均是孩子最怕父母做的事情,作为家长的你,做过哪几件?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