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贝网

消费降级:下架“高消费”,回归理性生活

社会热点

2023年09月18日

  《2023麦肯锡中国消费者报告》认为:“人们的消费没有降低,只是选择更明智。这个趋势不是简单的反物质消费,而是尝试掌握消费自主权,不被物质主义捆绑,自主定义选择方向。”理性消费,不仅带来了金钱真正为我所用的掌控感,更带来了良性的动力和促进力。

  ■沈荻

  不知从何时开始,“消费降级”这个词频繁出现。豆瓣上以省钱为主题的“抠门上瘾”“丧心病狂省钱小分队”等小组中,聚集了上万名交流者,大家在这里分享各自的省钱心得。内容五花八门无所不包,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怎样用最便宜的价格,购买性价比最高的商品或服务。小红书上的穿搭热帖中,主打平价搭配的时尚博主也越来越多,高奢名牌似乎正在失去对年轻人的吸引力,时尚博主们则孜孜不倦地告诉你,怎样能把一身不超过五百块的衣饰搭配得独具个性,并顺手将物美价廉的宝藏店铺地址如数奉上。

  种种迹象都在说明,人们的消费理念和消费风格正朝着简单、务实和节俭的趋势发展。

  年轻人更愿意把心思花在省钱上

  上海的七浦路服装市场,原本是华东地区最大的中低档服装批发市场,如今俨然成了一批年轻人的时尚聚集地,每个周末,都有不少人按图索骥地来到这里大淘特淘。“95后”沪漂女孩陶乐就是其中之一。在这些服饰店里,衣服的基本价位是一百元两件,鞋子五六十元一双,要是三五个朋友同去,还可以再跟老板压一压价。陶乐在一家韩国服装馆里,一口气买了六件衣服,才花了两百多块。她认为这些衣服无论款式还是质量,都和某购物网站上200元一件的衣服没差别,她还可以享受到逛街和挑选的乐趣。

  陶乐的省钱指南不只包括去批发市场买衣服,她还喜欢去旧货市场和网络平台上淘二手商品。刚来上海租房的时候,她用了很便宜的价格,买下了别人正在处理的衣柜和床——几乎等于白送,就出了个快递费;她还曾经用很低的折扣,买到过一台旧苹果电脑,使用了三年,至今还很流畅。

  对陶乐来说,生活因为挑挑选选而多出了很多乐趣,银行卡里的数字也因为节约而逐渐增加,对于一个独自在外地打拼的人来说,这无异于多了一份安全感。“我希望这笔钱能够用在刀刃上,也许是我生病的时候,也许是在家人有需要的时候,存款会让我更有底气。”陶乐说。

  来自中国人民银行的数据显示,2022年全年,人民币存款增加了26.26万亿元,同比增加了6.59万亿元,其中居民存款增加了17.84万亿元。2023年,大家的存款热情更高了,7月11日,央行发布2023年上半年金融统计数据,报告显示截至6月末,人民币存款余额为278.62万亿元,同比增长了11%,这说明人们的储蓄倾向已经远远高于消费倾向。

  消费降级,也是消费自洽

  前段时间跟朋友吃饭,无意间聊起对奢侈品的看法,大家一致认为,除了特殊场合偶尔用一用,买包大多是浪费。我这个朋友曾经是LV和香奈儿的拥趸,去国外旅行,没有一次不满载而归,但自从送女儿去国外读书,每年要付出十万美金的学费和生活成本后,她开始自动降低了对奢侈品的追求。后来女儿留学归来,她却将节俭的习惯保留了下来。

  她说,背过了帆布包上街,才知道多轻多方便,真不想再背那些跟砖头一样沉的包包了,而且每到梅雨季节就容易开胶、变色、发霉,还得小心伺候,这哪儿是在用包,简直是沦为了包的奴隶。

  《2023麦肯锡中国消费者报告》认为:“人们的消费没有降低,只是选择更明智。这个趋势不是简单的反物质消费,而是尝试掌握消费自主权,不被物质主义捆绑,自主定义选择方向。”

  我的另一位“90后”朋友陈之现身说法,她认为自己就是被消费主义洗脑和绑架过的一代人,现在终于觉醒了。陈之大学刚毕业的时候,公众号教主咪蒙正大行其道,“会赚才会花”的理论是当时的主流消费思想,再加上刚找到工作,又从父母家里搬了出来,独立生活带来了一种从未有过的自由感,反映在消费观念上就是“月光”。当时的陈之,只要看到新一季的大牌口红、衣服,就会想方设法买下来,甚至刷卡超前消费,每个月都寅吃卯粮。事实上,很多口红直到保质期过了,也没能用完,而衣服过了一季,就会因为不再时髦压在箱底,成为占据生活空间的废品。

  直到有一天,陈之搬家的时候,收罗出了一大堆连自己都不记得的东西,浅算一下,发现它们的价值早已超过了六位数。那一瞬间她突然发现,自己的生活竟像是被这些物质给绑架了,消费主义像一只无形的巨兽,不知不觉间吞掉了她的收入,只留给她一堆毫无用处的废品和焦虑感。

  而今的陈之,买衣服更愿意去优衣库,买包也多去手工店和二手店,奢侈品偶尔也买一两件,但只买性价比高、容易搭配,且不易过时的款式。平时她更喜欢用背包装文件,上下班时骑共享单车去地铁站,买咖啡时会认真对比哪个店的优惠力度更大,大牌口红换成了平替,平时连化妆品都懒得用,皮肤反而变好了。与物质上的节俭相对应的是,三十岁的她名下多了一套小房子,以及心灵上的安定。

  陈之认为,曾经的她,总觉得穿戴在身上的奢侈品,能够为自己的人生带来额外加持,那其实是一种内心不够强大的表现,真正的强大,是能够按照自己的内心需求去生活。这是一种自律,也是一种更高级的消费体验。

  回归到一件物品所能带来的真正价值,将金钱用在刀刃上,将精力和注意力放在物质之外的、更为长远和务实的目标上,不被欲望所绑架,从这个角度看,消费降级实质上也是一种消费自洽。

  下架“高消费”,回归“正常消费”

  日本作家三浦展在《第四消费时代》中,将一百年间的日本社会分为了四个阶段——少数中产阶级才享受得起奢侈品的第一消费时代;因经济高速发展而崇尚奢侈品的第二消费时代;选择多样化、追求个性的第三消费时代;以及注重质量和舒适度、回归内心满足感的第四时代。

  旅日作家徐静波认为,第四消费时代的一大特征,就是大家开始意识到,把大量的金钱花在与人攀比的消费上是没有意义的。更多的人渴望把消费用于购买“美好的时光”。许多人认识到,比起物质,人与人之间的连接感会带来更大且持续的满足感。

  在最近的旅行中,我遇到了一位归国留学生。她在上海张江园区入职,收入不低,但浑身上下没有一件名牌,她说自己最大的爱好就是旅行,会把平时省吃俭用攒下来的钱毫不吝啬地花在旅途中。她说,理性消费不仅带来了金钱真正为我所用的掌控感,更带来了良性的动力和促进力。

  在很多人眼里,“消费”和“消费主义”的边界曾如此模糊,一些本为满足生活的基本需求,以可用性、性价比、必要性为基本逻辑的物质选择,在舆论和媒介手段的渲染下,一度将高溢价物品包装成了攀比链条上不可或缺的部分。源源不断的奢侈品被制造出来,追逐奢侈品的人们变成了被绑架在羊圈里的羊,被消费主义的鞭子驱赶,最终失去了自由。不得不说,这是一种成功的营销,也是一场昂贵的骗局。

  将消费的成果当作人格的附加品、提升人生价值的方式,本质上是一种本末倒置。在毫无节制的占有中获得的短暂满足感,无法平衡随之而来的情绪焦虑与恐慌,而在这个看似无法逃脱的消费社会里,很多人正在缔造一种全新的消费方式,以对抗过度消费造成的负面影响。二手商品的流通、绿色出行、减少购买不可回收物品的次数,不但避免了资源的浪费,还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环境污染的可能。

  消费降级和消费自洽,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看作当代人对过度消费的抗拒和反思,告别攀比,摈弃虚荣和盲目消费,是理性消费的正确打开方式,也是消费回归本质的体现。

+1

来源:中国妇女报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