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贝网

毁掉孩子的正是“最好的教育” 谁能拯救孩子的自我?

观察

2019年11月27日

  陶行知老先生在《教育的本质》中说到: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句话其实想告诉所有人,教育其实是为了寻求真理,而孩子们学习是为了做自己,而不是成为世人眼中成功的人。

  近几年,成人的各种心理问题的根源被追溯到原生家庭,于是越来越多的年轻父母开始思考孩子的教育方式和方法,在媒体的大力引导下,孩子的教育问题被重视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但是孩子的教育问题解决了吗?似乎依然层出不穷。在父母眼里,重视教育就等于给孩子最好的教育条件教育环境、资金支持。

  父母要给孩子提供自己能力范围内最好的,这摆明了是把孩子放在家庭中最重要的位置,要不然为什么不说给孩子爸、孩子妈或者自己的父母提供最好的呢?我经常在大街上看到一些带娃上课的妈妈,她们肩上背着书包,手里拎着提包,怀里抱着各种各样的杂物,一边走路带风,一边不停的催促:快点快点,要迟到了!

  而身边那个孩子,手里玩着玩具,眼睛左顾右盼,虽然被妈妈逼迫着,催促着,却一脸事不关己,岁月静好。

  到底是谁去学东西?到底是谁怕迟到?

  所以现在的孩子总是喜欢拿家长当说辞:

  不是我不学习,是我妈没给我花钱报班;

  不是我不读书,是家里没有这个环境让我读书;

  我爸妈小学都没毕业,凭什么让我努力?!

  不管我们为孩子付出了多少,首先需要意识到:孩子是教育的主体,孩子是自己学业的主人,家庭和学校环境虽然对孩子的成长有影响,但是最终孩子会走什么样的路,还是取决于他们自己。

  不管教育采用什么方法,如果没有唤醒孩子本身的内驱力,如果没有让孩子自发地去努力,家长做得再多也是越俎代庖,做得再好也是拔苗助长。

  还有些家长,满足孩子一切的消费欲,让孩子不仅有钱消费,还“有权浪费”。最后养出一个穷人“富二代”。

  给孩子提供最好的,伺候的孩子无微不至,表面上父母做的很到位,很成功,但是父母你能伺候到老吗?父母能保证时刻跟在孩子屁股后面吗?如果做不到,孩子早晚还要独自承受生活的苦难,但是如果他们从小没有培养这方面的能力,等长大了再学就可能要吃大亏。

  什么是教育?绝不是上最好的学校,拿最高的成绩,穿最贵的衣服。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接受教育不是为了赢过对手,而是为了活出自我哈佛学院前任院长哈里.路易斯曾经说过:大学已经忘记,他们对于大学生的成长所承担的更重大的教育责任是帮助他们找到自我,帮助他们找到自己的使命。

  不止是大学有这样的责任,家长,社会,以及从我们开始上学的每个教育机构都有这样的使命和义务。可现如今很多学校并没有告诉孩子如何了解自我,如何寻找到自己热爱的东西,反而是让孩子没有娱乐时间。因为老师只有让学生成绩好,工资才能拿得高,学校只有升学率高,才能收到更多的学生。

  教育与社会好像天生就有这种矛盾,但教育本不该如此,我们也许能够做的更多,如果想让孩子未来更加适应这个社会,就该注意培养以下三种能力:

  1、成为了解自我的专家

  孩子应该花时间去了解自己的天赋和爱好,自己的优点和缺点,自己讨厌的和喜欢的。一个人倘若不知道自己是谁,需要什么,别人更加不可能知道这些东西了。

  孩子因为缺乏经验很难主动去了解自我,成年人要不断的向孩子提问,问他们做事的初衷,遇到挫折时的想法,以及他们真正想追求的到底是什么。

  大卫.福斯特.华莱士说过,我们已经灌输给每个人一个思想,自我是每个人都已经拥有的。其实自我还是可以不断构建的,只是构建自我的过程充满挫折和挑战。

  2、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

  没有人喜欢只会人云亦云的人,一个人有没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决定了这个人一生过的是属于自己的人生,还是别人过的二手人生。无论是在生活上还是在事业上,拥有自我探索,自我成长的能力都是及其重要的。

  3、尊重自我
      长辈总会有一种“什么大风大浪没见过,什么道理不懂”的自负怪圈,在比较开明的家庭中还好,长辈只会给你提一些建议,而不会用要求的语气。但在传统的中国家庭中,向来不是讲道理,而是讲亲情的,“晓之以情动之以理”的方法向来收效甚微。

  所以,要教会孩子尊重自己的想法,哪怕跌倒,那也是孩子对自我的一种实践。

  最后,希望宝妈宝爸们能够在教育中更在乎:自己的孩子是谁,而不是像谁。

       文章来源:亲贝网


+1

来源:亲贝网 作者:亲贝网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