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贝网

网课下:学生跳楼,家长跳河,这个锅谁来背

观察

2020年04月06日

  2020年3月30日,山西一初三女孩坠楼亡 事发前三次被老师移出网课群 校长称此做法得到家长认可;

  2020年3月6日,上海刘女士,在家辅导孩子上网课写作业。她让娃认真严肃,娃非自由散漫,她期待娃勤奋努力,娃偏要马虎偷懒。 绝望之际,刘女士跳河轻生。

  2020年3月3日,石家庄一小区,因为孩子睡懒觉,不想上网课,上课也总是抓耳挠腮,左顾右盼,家长忍不住一大早训斥了娃几句。谁想到,这个孩子竟然一怒之下跳了楼。

  这到底是网课的作妖,还是教育的沦丧?

  每个问题少年背后,是不是也有父母的问题?

  而父母问题的背后,是不是存在教养的误区?

  跳楼的学生,跳河的妈,这些新闻热点的背后关注的都是分数,是夸张的KPI指标。用这种方式来评价一家商业公司是对的:看营收,看利润。但是教育孩子这件事情,远远不止这么简单。

  家庭不是赛场

  人类有自己的智力发展规律, 在每一个阶段,都要学习相应的知识和技能, 好在成年之后独立养活自己,这是最基本的教育目标。在这个目标之上,人们往往还希望实现一些更高级的期待:良好的品性和生活习惯,高级的审美趣味等等。在这个过程当中, 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各有其必须承担的责任,互相之间不可替代。老师们受过专业的训练,知道什么年龄段的学生应该掌握什么样的知识和技能,应该完成什么样的作业和任务,以及在教学上怎么“教”效率最高、更容易让学生理解。

  家长要相信职业人士,给孩子尽量挑选一个好学校、这是理论学习部分,培养分析智能。一群好同学、这是社会化学习从小培训他的人际互动能力。有余力学一门艺术、一样运动,培养他的实践学习。所以认为自己能教好孩子,在理论上就不太科学。学会跟孩子愉快的相处,给孩子多一些选择,然后做减法,这是爱。使劲往上加的不是爱,是大人的野心。

  关于家庭教育的减法清单

  1. 减轻“赢在起跑线”背后的焦虑

  很多家长的焦虑早在孩子出生那一刻就开始了。很多父母怎么胎教,什么顺产、母乳这些事给自己增加了沉重的心理负担。如果事事都要比照教科书,那么所有人都会陷入到无尽的焦虑和疲惫当中。时过境迁,你会发现顺还是剖,母乳还是奶粉,其实在孩子的人生路上根本就是小事一桩。

  2. 让孩子选,然后鼓励他

  所有事都替孩子包办了,然后批判他“这都不会”,是一个非常糟糕的循环。在这样的亲子关系中,父母和孩子都无法独立。父母要做的应该是帮孩子尽早养成自律的习惯,然后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尽量把选择交给孩子。这样大人和孩子都会有充足的精力做自己的事。

  3. 做孩子的榜样门槛没那么高

  不是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才能对孩子进行“身教”。有些家长自己很幸运:父母虽然没受过太多教育,但是非常明理,他们无比支持孩子学习上进,鼓励孩子的良好行为。好的三观和格局才是成为好父母的必要条件。

  4. 把专业的事情交给专业人士

  孩子入学之后,尽量配合老师的要求,不增加无谓的损耗。学校要管理的是一大群孩子,很多时候家长不能理解老师做事的出发点,但其实随大流往往就是最明智的做法。在学校这个群体中,孩子和用自己的方式交流完成社会化,这一点非常重要。

  5. 不当分数的奴隶

  事实上,父母越弱的家庭,对培养孩子越有一种不切合实际的期待。真正教育资源好的大城市,没有哪个分数很好的孩子会被供人围观。第一是优秀的孩子太多,太容易被打脸;第二就是,在这样的家庭中,父母和孩子忙着做正事,没这么多闲工夫。理智的人不会沉溺于“理论学习”就是绝对优势的幻觉。

 

  家庭教育应该是学校教育的有力补充,孩子将来能适应社会长成自己的样子,更多的是掌握了适应社会的技能。随着工业4.0的到来,德国人把职业人的技能分成了三个大类:岗位技能、方法技能和素质技能。岗位技能是那种和应用场景紧密关联,它是换一个场景就会失效的技能;比如技校培养的多半是这样的为了适应某种岗位的技能。而素质技能是和应用场景没有太大关联的最基本的技能,比如积极心态、学习能力、思维方式、表达能力、创新能力、社交能力以及弹性等,这些技能最难培养,却最容易迁移。我们经常看到身边一些人基本素质过硬,横跨很多职业都非常成功,所以,素质技能高人才的一条重要标志。方法技能处在岗位技能和素质技能中间,是与具体应用场景做了一定抽离的、能够解决一类问题的流程和工具的集合。

  作为家长要清醒的是,从学校教的到社会要的,是一个倒置的匹配机制。所以在家庭教育中,有比盯着孩子上好网课更重要的事情:

  关于家庭教育的行动清单

  1.关注自己的进步

  任何时候,“自己”都要在第一位。一个家长如果为人上进,对学习有兴趣,孩子一定会受到熏陶和感染。养过孩子的人会知道,婴幼儿的学习能力是最强的,对于他们来说,最基本的“看”和“听”都是重要的学习过程。大人不经意的言语和行为都会被他们牢牢记住并模仿。“身教”的效率最高,孩子记得也最牢。

  2.引导孩子对这个世界的态度

  学校关心的是自己的KPI:分数和排名。相应的,孩子对学习这件事的理解是否狭隘,在课内知识之外是否有其他的兴趣爱好(是真的爱好不是特长),在脱离学校之后是否仍然愿意学习,探索这个世界是否让他觉得快乐、有意义,这些关乎孩子终身的大事,才是家庭教育需要重点关注的。在这些问题上得到了良好引导,一个人的天分才有可能被最大程度发挥出来。如果把教育当作一场“知识运动会”,家长还非要站在跑道上拽着孩子向前狂奔,最后大家一起筋疲力尽,甚至南辕北辙。

  3.给孩子不条件的爱

  每个小孩子,还在妈妈肚子里时,已经开始感知周围的磁场和环境。所以,每个人从孩童时代起,最需要的两个礼物,就是归属感(也可以说是安全感)和确认自己的重要性。 简而言之,就是被爱和爱的需求。之所以把“被爱”放到第一位,是因为一个人只有感到被爱,才能有爱,然后才会去爱。所以,每个孩子6岁之前,父母的陪伴、照顾、抚摸、亲吻,一遍遍用言语和行动重复给孩子“我爱你”的信念,这是孩子一生用之不尽的爱的礼物。幸运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4.花更多时间跟孩子敞开心扉的交流

  把3个儿子都送进斯坦福的陈美龄,曾反复强调这么一个教育心得:不管任何时候,只要她的孩子和她交流自己的想法,她都会马上停下手中的事儿,倾听和回应。哪怕,她在清扫,在做饭,在工作,在忙大人都看来特别重要的事儿,但她觉得,这都没有孩子那一刻的发问重要。如果家长习惯了对孩子的需求和感受敷衍,等孩子看穿这一点,渐渐就不会再和家长交流心声了。

  5.做孩子的麦田守望者

  理解一张纸和一只蝴蝶的区别,后者从不任人摆布。

  渴望长大的孩子,并不会因为家长的控制和恐吓,而放弃去实践自己的想法。

  很大程度上,他们为了反击父母,故意按照父母说的反着来。孩子的成长,不来自父母的说教,恰来自本身的经历、体悟,和由此带来的改变。所以,有智慧的家长不是当一个大包大揽,什么都替娃做的父母,也不是当一个甩手掌柜,任娃自己野蛮生长,而是当一个麦田的守望者。远远看着,在孩子需要时,你伸出一双温暖而有力的大手,告诉孩子:“你不必复制父母的人生,但你值得用自己的努力,浇灌出一块不一样的麦田。”

  6.放弃权威家长的做派

  父母的威信,从来不来自说教和暴戾,而是言传身教的温度和深度。放下身段,捧出真心,让孩子成为你的引路人,治愈自己,突围原生家庭,结束不幸的表观遗传。我们不能什么问题都甩锅给原生家庭,每个人都应该有学着自己长大。独立人格的人,不会拿今天的不如意,重提昨天的被伤害。但我想提醒自己,还有更多父母:这世上没有完美的原生家庭,没有完美的父母,也没有完美的孩子,但爱和被爱的需求,会引领我们去学习,去反思,去改变,去突破惯性拥抱新生。

 小编最后想说,家庭教育不要一味关注成绩,而是要加强培养孩子的责任意识,加强对孩子的生命教育。“生命是至高无上的,自杀是对家庭和社会的不负责任。”如果可以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培养这些观念和意识,一定能减少很多悲剧!

+1

来源:亲贝网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