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贝网

孩子怪相多恐患抽动症

行为心理

2015年07月22日

 

8a719e4fac5bd02336405921f4c5_620_411

孩子怪相多恐患抽动症(亲贝网qinbei.com配图)

电视剧《虎妈猫爸》热播,让很多家长开始关注孩子的心理问题。很多独生子女家庭对孩子视若掌上明珠,但孩子的心理问题为何越来越多?昨日,中山市博爱医院儿童心理行为专科负责人何淑华表示,很多家长对孩子的精神世界关注不够,现在孩子患心理疾病来就诊的越来越多,前几年该科每年门诊量仅有几百人次,近几年都达到四五千人次,呈现逐年增多的势头。

孩子怪相多是“病”不是“坏毛病”

今年12岁的小彬(化名),3年前感冒后,常出现挤眉弄眼、吸鼻、清嗓子、咳嗽声等症状,家人开始以为是感冒症状,但是持续了几个月,感冒完全治好以后仍没有好转。同学觉得他很奇怪疏远他。因为经常发出声音,影响同学上课,老师和家人认为他故意捣乱,批评时稍有点控制,过后仍会发生,还伴有反复眨眼、歪嘴动作,家人带他去儿科、眼科、耳鼻喉科做过很多检查,用过药,都没有好转。经医生建议,他来到医院心理行为专科,检查后诊断为抽动障碍。医生给家长一张行为处方,经过一段时间的药物治疗、生物反馈训练和心理综合治疗后,小彬逐渐康复了。

何淑华表示,像小彬这样患抽动障碍的儿童现在在门诊上并不少见,去年该科接诊近300例,平均每月都有二三十例。目前正在该科治疗的抽动症儿童约有四五十人。

挤眉弄眼、吸鼻、怪叫、说脏话,在医生眼里,这些所谓的“不良习惯”和“坏毛病”,其实是一种精神疾病。这种被称为抽动症的疾病,首次发病的90%都出现在10岁以下的孩子身上,但其中的80%却被家长和老师当做调皮而忽略了。何淑华说,儿童抽动症其实是一种常见的疾病,总的人群发病率约在3%左右,以学龄期的6至12岁的孩子身上居多,以男孩常见。

何淑华表示,目前抽动症误诊率较高,很多家长看到孩子经常眨眼睛、摇头、耸肩、吸鼻子等症状,有的父母认为孩子故意捣蛋,如果经常训斥还不好转,就把孩子的症状当成“沙眼”“鼻炎”“支气管炎”等疾病带到眼科、呼吸科或耳鼻喉科求诊,但吃了一段时间药还是不好,才又转到心理科就诊。

 

抽动症早期治疗治愈率较高

何淑华表示,抽动障碍是一组以反复、迅速、无目的、不自主的单一或多部位运动和发声抽动为特点的神经精神疾病,它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神经心理障碍性疾病。近年来,本病的发病有增多趋势。该病可以影响儿童的学习、生活和社交活动,给患儿家长带来沉重的心理负担,部分患儿的病情可延续至成年,将影响病人就业等社会活动。

“抽动症状通常从面部开始,逐渐发展到头、颈、肩部肌肉,而后波及躯干及上、下肢。抽动表现形式多样化,可以有各种各样的运动性或发声性抽动。常见加重抽动的因素包括紧张、焦虑、生气、惊吓、过度兴奋、过度疲劳、被人提醒、伴发感染等。常见减轻抽动的因素包括注意力集中、放松、情绪好等。”何淑华医生指出,目前抽动障碍根据临床症状和病程长短的不同,分为短暂性抽动障碍、慢性抽动障碍和综合征三种类型。一般经治疗一二个月就康复了,但容易反复,和心理因素有关。短暂性抽动80%都可以治好,难治的慢性抽动容易反复。抽动障碍治疗原则是药物治疗和心理行为治疗并重,注重治疗的个体化。

“如果不及时治疗,症状可能越来越严重,甚至导致社交障碍和学习下降。”何淑华表示,对于抽动症孩子,家长千万不可因此责备或惩罚他们。出现抽动现象的当时不要试图去提醒和矫正,更不应打骂,这样会使孩子抽动次数更多,持续时间更长。抽动是“病”不是“坏毛病”,家长应坦然地告诉孩子,他的抽动表现是一种病态,如同感冒发烧一样,只是症状表现的方式不同而已,与“坏毛病”无关。家长应鼓励孩子与他人交往,科学安排孩子的作息时间,使其生活内容丰富多彩。鼓励孩子参加有益的文体娱乐活动,但应避免过度兴奋和紧张疲劳。指导孩子做一些需全神贯注的创造性活动。如装收音机,做航海模型等,使孩子转移注意力,减轻抽动症状。

此外,何淑华医生提醒,部分孩子因抽动很难自理,如头颈部抽动可影响进食,四肢抽动影响穿衣,膈肌抽动引起呕吐,强迫性咬唇造成躯体感染等。父母在照顾这些孩子时需要有充分的爱心。一般来说抽动症状的消除需要一定的时间,不是一两周的事,家长需要耐心,家长急躁的心理会影响到孩子的情绪。在孩子饮食方面,避免刺激性食物、富含色素及食品添加剂食物,避免饮用含咖啡因的饮料。

 

儿童心理疾病就诊量逐年增多

何淑华介绍,该院2003年在儿保科开设儿童心理行为专科,前几年病人很少,每年门诊量仅几百人次,但近几年却逐年增多,从年门诊量一千多人次到两千多人次,至去年达到四千多人次。其中最多的是多动症、自闭症、语言发育落后、抽动症、情绪障碍等方面的心理疾病。很多家长在孩子患病初期意识不到孩子出现心理问题了,多数是孩子出现社交差、学习落后、老师投诉后,家长才意识到问题,才带孩子到医院心理科就诊。

“每年的学期末考试、中高考前或刚开学时,都是心理科就诊的高峰期。”何淑华分析,孩子的心理健康状况受成人教育模式的影响很大,年龄越小的孩子受影响越大。所以,家长和老师的心理健康状况、行为模式和心理知识水平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保证青少年心理健康和精神正常,必须学校、家庭、社会相配合,一方面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另一方面也要向老师和家长普及心理健康教育基本知识。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因为学习压力引起的心理疾病较为普遍,其中不少尖子生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其次,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心理成长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些夫妻离异容易造成孩子心理发育不健全,即使没有离异,长期对立的婚姻关系也容易导致孩子心理畸形。

许多家长困惑,物质生活条件越来越好的今天,儿童心理问题为何增多呢?何淑华表示,儿童心理问题增多与社会环境、学习压力、家庭教育方式、遗传基因等原因导致,作为家长要尽可能多地了解儿童的心理特点,全面掌握孩子的智力水平、兴趣爱好等,根据孩子个体来因材施教。现在的父母对孩子经常是宠吃、宠喝、宠玩,却忽视孩子的心理活动,这是导致目前儿童心理病例增多的主要原因。

何淑华提醒,父母要学会与孩子沟通,当孩子出现了心理问题,家长要对孩子的治疗有信心,不要因此嫌弃孩子,要给予更多的关注,加强亲子间的情感交流,多倾听孩子的讲述,多给予鼓励和理解,尽量消除外界给予孩子的负面影响。

+1

来源:周映夏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