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国家教育部学前教育行动规划计划要求,教育局在“十三五”规划建议中明确提出关于“大力发展学前教育,实现公办幼儿园镇街全覆盖”的要求,力争在五年内,进入公办幼儿园享受优质学前教育的学龄前儿童入园率达到70%以上。
“是我小题大做了吗?还是哪里做得不对?”吴海燕陷入了不安与自省。她因感慨而发的朋友圈和她关心的“教育如何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引起关注,她被网友称作“最郁闷校长”。
近日,一本儿童性教育读本在家长圈里“炸开了锅”,因被家长质疑“部分言辞、图画过于直白”,而被校方暂时收回。然而,这并非儿童性教育读本在我国第一次“被下架”,此中暴露出一个长期的尴尬:中国的儿童性教育到底该怎么做?
很多家长都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忽略了更加重要的能力,那就是孩子的适应生存的能力。如今的社会就是一个适者生存的社会。所以从小培育孩子的顺应才是必不可少的。孩子具有良好的顺应才能,也就更容易在社会立足。
专家提醒,孩子睡得少未必成绩好,睡眠剥夺对于青少年的学习记忆功能有很大损害,且是不可逆的。6~13岁儿童应保障每天9~11小时的充足睡眠,13岁以上青少年通常需要每天睡8小时,且要早睡早起。
今天是世界睡眠日。按理说,睡眠问题不该困扰无忧无虑的孩子。事实上,因睡眠问题来就诊的孩子并不少见。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心理科主任梅其霞介绍,来心理科就诊的孩子中,20%有情绪问题,其中一半都有睡眠障碍。
大量研究证实,早期缺乏教养对孩子成长发展不利。然而,今天很多父母可能走到了另一种极端,即过度教养——为了使孩子在学业、人际等方面获得更大的成功,向孩子提供过度的、不利于孩子发展的关怀和帮助。
人们的认知总是从未知到了解,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也是如此。有些孩子在某些方面很优秀,有些则略弱。我们很多家长就认为是与孩子的天赋使然。其实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父母和孩子沟通的语言将直接影响孩子的发展。
做父母可以说是世界上最难的一种职业,因为不仅要心甘情愿地全身心付出,而且即使做得费力、不开心了,也不能辞职不干。做父母还是个技术活,即使兢兢业业,仍然有可能事与愿违,比如以下的五个教育误区就是中国父母很难全部避免的。
家有3岁孩子的妈妈们最近又开始忙着选幼儿园了,有的家长开始纠结是否该把孩子送到全托园。送孩子上全托园,父母一方面下不了狠心,担心孩子会掰着指头盼着回家;不送,忙碌的家人又无法顾及。那么,该如何作出选择呢?
有什么样的习惯,就有什么样的性格;有什么样的性格,就有什么样的命运。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将对孩子的一生产生深远的影响。本文总结了儿童在学前、小学、中学各阶段应该养成的学习与行为习惯,你家孩子都做到了吗?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