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贝网

再昂贵的礼物也替代不了父爱

社会热点

2023年05月10日

  或许,在工业化社会出现以前,丧偶式婚姻并不存在。日头东升西落,男耕田来女织布,一座小院方寸间,轻松圈定一家人的活动半径。

  现代社会,越来越多的打工人感觉身体被掏空。好不容易熬过加班、挤地铁,深夜归家,只想瘫在沙发上,刷短视频“续命”……可惜,如果你是有娃党,这种自由也没有。“一百件适合爸爸陪孩子做的小事”、无数条育儿经验,都在催着为人父母者“支棱”起来,忙不迭地在父职、母职身份上盖一个又一个的合格章。

  章,没那么好盖。总有人为了碎银几两、为了事业晋升,不得不错过孩子的童年。

  这两天,影视剧《庭外》设计的桥段,再次带火了丧偶式婚姻的概念。剧中夫妻的矛盾,可谓是现实的等比例还原。身为刑辩律师的父亲,认为自己已然尽力:深夜回家替孩子掖被角,用心选购的零食玩具放在床头。妻子则认为再昂贵的礼物,也替代不了父爱,忙碌不是缺席的借口。

  眼尖的网友会发现,戏剧冲突只是流量密码所在,现实中的丧偶式婚姻及连带而来的丧偶式育儿,远没有如此励志的滤镜。有些男士宁愿躲在办公室打网游,也不愿按时下班。还有些人身在家里心却不在,缺少倾听孩子心声的耐心,眼睁睁看着妻子忙得团团转,只用消极态度应对,逃避繁杂的家庭琐事。对“育儿渣队友”的无尽失望,成为影响女性生育意愿的重要原因。

  与丧偶式婚姻相伴的,是扑面而来的焦虑和哀怨。然而,无论是何种原因的缺席,单纯增加陪伴时间,都不是问题的解药。真正应该改变的,是性别分工的偏见和育儿方式。

  现代社会的育儿焦虑为何蔓延,根源之一正是追求完美育儿的自我内耗。父母责任不断加码、与精英牛娃不断比较、输在起跑线的担忧……都让父母变成压力的牵线木偶。

  囿于传统观念的束缚,女性被认为必须绽放母性光辉,往往牺牲自我维系家庭。而有时候一方的大包大揽,也让另一方缺少参与感,久而久之就丧失了陪伴的动力。从心理学角度来看,为人父母普遍患上“群体性育儿焦虑”。抱怨配偶无暇陪伴,实则与早教班、兴趣班、学区房、升学率焦虑并无二致,也是焦虑迷茫的另类投射。

  家庭是温馨的港湾,应让停靠的家人有栖息的空间。心理学家李雪说过:当我们放下所有的要求、控制、评价,只是单纯看见对方当下的样子,当下的感受,并愿意和这个真实的人在一起,分享时光,这就是真正的陪伴。消解丧偶式婚姻的关键,也需要双方互相体谅、无私付出,调到孩子的频道,在童趣中一起“荒废”时间。

  英文里有个概念叫“拿铁爸爸”。在共享育儿假的瑞典,父亲冲到带娃第一线,“5:30就被咳嗽和啼哭叫醒,累到不过晚上9点就能和孩子一起睡着,这典型的一天会重复180次,直到男性产假结束。”共情才有共鸣,期盼国内育儿假改革落地,让爸爸们不只看到放假,而是真正参与育儿,用行动撕掉另一半 “丧偶”的标签。

  反思丧偶式婚姻的初衷,并非让所有家庭复制同一个模板。幸福的婚姻,是合力共筑的爱巢,而不是互相撕扯下陷的泥潭。不必强迫父亲心不在焉地回巢,却也要思索育儿责任的分担。也许,适合所有家庭的平衡点并不存在,但相互扶持的陪伴一定存在。

+1

来源:澎湃新闻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