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贝网

父母紧盯游戏成绩 如何成功搞砸孩子的兴趣

观察

2019年12月16日

  当电竞热潮来临,游戏摇身一变成为孩子未来成功的方向时,父母们不再喊着戒网瘾了,而是开始了新一轮催促孩子们努力努力再努力,抓紧时间打游戏的征途。真的好有魔幻色彩!但是,他们看重的可是游戏成绩。就不怕这条老路会破坏掉孩子们参与电竞的兴趣吗?或许这才是戒网瘾的最佳方法吧。

  儿童心理发展研究总是告诉人们,孩子天生拥有学习的兴趣。可是家长们似乎都不相信这一点,而孩子们懒洋洋的表情和拖拖拉拉的做派似乎也在证伪这个结论。来看看最近的一个例子。

  随着电竞热潮的到来,一些爱打游戏的初中生被父母们给予了热切的期望。这不,催促孩子打游戏已经成了新的父母工作。“你昨天成绩多少星了,巅峰赛多少分了?”“81星,4000分。”“那还行。”这样酷似发成绩单时候的场景,是新晋电竞选手小高和父亲的对话,14岁的他进入职业战队的训练营,父亲开始了天天督促他的游戏成绩和排位。“既然你都决定走这条路了,就要跟备考中考一昂。每天起床都对他说,快玩快玩快玩,赶紧的。”老高说,18岁到24岁是电竞的黄金时期,他希望儿子能够早日到达职业赛的门槛。

  看到这里,各位有没有一丝魔幻的感觉?在这种催促下,本来热爱打游戏的儿子会不会有一天实在受不了要主动戒网瘾?事实上这种事情真的很有可能。

  当代认知心理学研究发现焦虑水平与工作效率之间存在相关性。如果父母经常催促唠叨孩子去学习,会激发孩子焦虑水平,变得厌倦和愤怒。当焦虑水平超过顶峰时,孩子的身体处于过度焦虑和紧张的心理状态时,工作效率一定会下降,而且记忆、思维等心理过程的正常活动受到干扰。同时,还有一个更严重的问题就是替换掉孩子的内驱力,孩子本来是因为自己感兴趣做这件事情,因为父母反复唠叨,比孩子自己对这件事情还上心,反而会让孩子觉得做这件事是为了父母,是完成父母的任务。一旦这样想,孩子就失去了那股自己做主、从中获得快乐的心情。

  还有一种典型的剥夺孩子兴趣的方法,不少父母可能意识不到,那就是发奖金、给奖品,希望通过奖励来激励孩子学习。其实,一味奖励会使孩子把奖励看成学习的目的,导致学习目标的转移,而只专注于当前的名次和奖赏物。

  有一个有趣的故事,说明了奖励的副作用。一群孩子每天在老人家门口玩耍,被打扰的老人怎么劝都制止不了,后来他想了一个办法,发给每个孩子1元钱:“感谢你们,你们在这里给我带来了欢乐。”孩子们拿到钱自然高兴。以后只要孩子来玩,老人就用钱表示感谢,只是钱越给越少。最后,孩子们生气了:“才给这点钱,就想让我们来玩,没门!”就这样,老人迎来了清静的日子。

  关于这个问题,美国心理学家爱德华·德西曾进行过一次著名的实验。他随机邀请一些学生单独解一些有趣的智力难题。在实验的第一阶段,全部学生在解题时都没有奖励;进入第二阶段,奖励组的学生每完成一个难题,就得到1美元奖励,而无奖励组的学生仍像原来那样解题;第三阶段,在每个学生想做什么就做什么的自由休息时间,研究人员观察学生是否仍在做题,以此判断学生对解题的兴趣。结果发现,无奖励组的学生比奖励组的学生花更多的休息时间去解题。奖励组对解题的兴趣衰减得快,无奖励组在进入第三阶段后,仍对解题保持了较大兴趣。这项实验认为,当一个人进行愉快的活动时,给他提供奖励结果反而会减少这项活动对他内在的吸引力,这就是所谓的“德西效应”。

  父母们请一定记住,学习兴趣不是你想培养就能培养的,学习效率也不是你想提升就能提升的。尊重人类的心理发展规律,不要因为自己的焦虑和愿望伤害了孩子内在的兴趣。

  文章来源:澎湃新闻

+1

来源:澎湃新闻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