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控男子
据加拿大《星岛日报》报道,被控涉嫌谋杀一名5个月大男婴的多伦多华裔青年沈活彬(音译),当地时间12日在安省最高法院承认误杀罪(Manslaughter)。检控官表示,婴儿被诊断为脑部严重受伤后死亡。被告承认曾大力摇晃以安抚婴儿,也对超出正常照顾没有异议,被告误杀罪名成立。
宝宝的身体发育尚未成熟,在力气不足、危机意识尚浅的状况下,偶尔会碰到一些意外伤害。有哪些常见伤害是家长经常会忽视的呢?
一.婴儿摇晃症候群
台湾新光吴火狮纪念医院小儿科主治医师刘明发表示,1岁以下的宝宝通常是婴儿摇晃症候群的好发族群,常常起因于照顾者想逗宝宝玩,而出现抛接婴儿的行为。由于宝宝的脑部发育尚未成熟,在脑壳与脑部之间,约有1厘米的脊髓液空隙,如果过于剧烈地摇晃宝宝的头部,容易导致空隙中的微血管破裂,造成出血,进而发生呕吐、癫痫、神智不清等症状。
虽然一般情况下,爸爸妈妈都不会大力摇晃自己的宝宝,但为了以防万一,还是尽量少摇晃宝宝为宜。
二.婴幼儿烧烫伤
发现宝宝烫伤后,爸爸妈妈一定要在第一时间用大量冷水在宝宝的患部冲洗半小时以彻底降温,千万不能随意涂抹来路不明的药膏。若情况较为严重,务必遵循“冲、脱、泡、盖、送”五字诀,将宝宝送至医院,请医师给予烫伤药涂抹患部,避免病情恶化,也不要将水泡戳破,以避免感染。民间的一些偏方其实并无科学依据,爸爸妈妈千万不要轻信偏方而延误送医时间。
爸爸妈妈在烹煮食物时,摆放食物的地方应远离宝宝抓得到的高度或地方,以免宝宝不慎打翻造成烫伤,并避免让宝宝独自食用有热汤品的饮食。厨房与客厅之间须设置安全栅栏,防止宝宝进入厨房,伸手碰触煤气炉及热水瓶。洗澡时,切记一定要先放冷水再放热水,以免爱玩的宝宝等不及水放完就进入充满滚烫热水的浴盆。
三.宝宝误食药品
宝宝如果误食药品,医师不建议爸爸妈妈在第一时间帮助他催吐,因为在催吐过程中,宝宝可能会不小心呛到气管,反而会导致更大危险。所以在宝宝误食药物的2小时之内,医师会帮宝宝洗胃,或让宝宝喝下活性碳,将胃中的药物吸附,借此排出体外。爸爸妈妈也要记得将宝宝误食的药物袋留存下来,带到医院让医师确认,医师才能更精确地决定使用何种治疗方式。
爸爸妈妈应将家中药品置于高处,如果看到宝宝正在食用,必须马上制止。平时应避免把药物和清洁剂存放在饮料罐或维生素罐里,以免造成宝宝概念混淆。
四.宝宝异物卡在食道或气管
刘明发医师表示,宝宝对于小东西很容易产生好奇感,能握在掌心或指间的物品,最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像铜板、围棋、弹珠、电池、发夹及回形针等物品,都能轻易地被宝宝一手抓起,接着下意识放入口中,却也因此造成异物卡在食道或气管里,发生呼吸困难、嘴唇发紫等现象,或是因无法吞咽而导致口水直流,严重的甚至会造成窒息。爸爸妈妈必须特别细心注意。
若有异物卡在宝宝的食道或喉头,一定要请医师尽快将异物取出,以免影响到宝宝的呼吸和进食。万一吞入胃里,如若物品并非尖锐的东西,爸爸妈妈可以先观察2周,因为吞入的异物长度在3厘米以内、厚度未超过2厘米的话,有可能会自然排出体外。如果异物没有随着排泄物从宝宝的体内排出,才需请医师安排检查或直接从肠道中取出异物。若是尖锐物品或电池等具有腐蚀性的物品,则需及时就医。
五.宝宝高空坠落
宝宝成长至6个月大后,渐渐学会翻身,如果爸爸妈妈疏于注意,稍微离开他的身边,一个不小心,宝宝就可能从床上翻落至地面。学会爬行之后,也有不少宝宝会从高处跌落,进而造成脑部血肿甚至更加严重的后果。另外,爸爸妈妈不应为了使宝宝的血块消肿,而强行搓揉患部,如此一来不但无法缓和病情,还会加深肿胀的程度。
若伤势不太严重,也没有出现伤口的话,千万不要用针抽出血块或用刀划开患处,避免造成伤口感染,爸爸妈妈可以在24小时之内对宝宝受伤的部位进行冰敷,接着再以40℃~50℃左右的热毛巾热敷,化开患处的淤血。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冰敷时,一定要在冰敷袋的外层裹上毛巾,以免宝宝的皮肤被冰块冻伤。
刘明发医师表示,宝宝从高处坠落之后,如果发生昏迷的情况,爸爸妈妈必须马上将其送至医院,请医师检查是否出血,待情况好转才会让宝宝转普通病房直至出院。若宝宝没有在受伤的第一时间出现上述情况,爸爸妈妈也必须在3天内密切观察宝宝的活动状况,因为有1/3的概率,在受伤3天后才开始出现症状,有些病患甚至是在3个月后才出现嗜睡、呕吐甚至昏迷等症状,皆因慢性的脑部出血所致。
爸爸妈妈不应该去限制宝宝的活动环境,而是必须当个严格的把关者,为宝宝提供安全的环境,满足其探险欲望,并学习如何应对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