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市民张女士10岁的儿子误食了“海绵宝宝”,导致肠梗阻,最后经过手术才将异物取出来。
“海绵宝宝”起初只有黄豆粒大小。
经过浸泡的“海绵宝宝”变大。
近日,市民张女士10岁的儿子误食了“海绵宝宝”,导致肠梗阻,最后经过手术才将异物取出来。12月19日,记者采访了解到,在一些学校周边的商店,这种“海绵宝宝”很受学生的喜爱。其实,“海绵宝宝”是一种高吸水性树脂,经过水泡体积能扩大很多倍,但里面存在许多有害物质,不适合给孩子玩耍。
体内“海绵宝宝”有乒乓球大小
市民张女士前几天发现,她10岁的儿子凡凡时常呕吐,每天3至5次。“呕吐物好像是从胃里出来的,而且孩子没有发热、腹胀和腹泻的症状,这让我感到非常奇怪。”张女士说,为了弄清原因,她带孩子到市人民医院做了检查。
入院后,医生给凡凡灌肠后发现,其大便中有胶状物,类似破裂的弹力球。“看到这些排除的胶状异物,我突然想起几天前曾给凡凡玩过的‘海绵宝宝’,可能是在大人没注意时,孩子误食了它。”张女士说。
凡凡排出部分异物后,呕吐的症状没有明显减轻。经过医院专家的研究讨论,主管医生张传光给凡凡做了“小肠切开异物取出术”,取出的异物“海绵宝宝”有乒乓球那么大,凡凡最终痊愈。
记者了解到,这种叫“海绵宝宝”的物体起初只有黄豆粒那么大,可是经过水泡后,会逐渐变大。由于凡凡将“海绵宝宝”吞入体内,其不断增大后造成了肠梗阻。
许多小学生喜欢玩,属三无产品
19日中午,记者走访了早春园小学、奎文区实验小学,有许多小学生表示他们都很喜欢“海绵宝宝”,经常购买一些放进瓶子里,期待它们快点“长大”。
“这种‘海绵宝宝’也叫水晶泥、摇头丸等,有的同学还将长大后的‘海绵宝宝’踩破,让它散发出怪味,所以我们也叫它臭气弹。”一名三年级小学生对记者说,班上有很多同学都在玩,老师禁止在学校玩,他们就带回家玩。
记者走访中发现,学校附近的小商店都在销售“海绵宝宝”,价格都很低廉。在早春园小学附近一家商店里,记者看到了一种“海绵宝宝”,一包有十几颗,售价五角钱,包装十分简单,上面全是英文字母,也没有生产厂家等信息,属三无产品。
随后,记者在奎文区孙家大集上的一处花草摊位上,同样看到了“海绵宝宝”,摊主表示,这种东西并不是孩子的玩具,而是一种花瓶里的装饰品。“‘海绵宝宝’颗粒有多种颜色,放到有水的花瓶里起到装饰的作用。”该摊主说。
存在有害化合物
记者当天上午购买了一包“海绵宝宝”回来试验,将只有黄豆粒大的“海绵宝宝”放在水中,中午时长到像樱珠那么大,到了下午已经长到核桃大小。
记者查询发现,其实“海绵宝宝”是一种高吸水性树脂,是能替代泥土等作为花草种养的一种人工无土栽培基质,近几年来,人们将其加工成各种动物造型,使之成为儿童玩具。水晶泥是一种保水剂,放到水中能“长”到原来的20倍左右。
市工商部门的工作人员表示,曾经有专家对“海绵宝宝”的氯仿萃取液测试后发现,其含有苯环、杂芳环的芳香类化合物。这类化合物可能源于使“海绵宝宝”变得五颜六色而使用的染料,无论是皮肤接触还是吸入其挥发性物质,都有可能对健康造成危害。
市人民医院的医生提醒,“海绵宝宝”在人体内“浸泡”变大后,足以形成肠梗阻,严重的会有生命危险,千万不要拿给孩子玩耍,以免其误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