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展开过一次调查,是就同一类问题,针对学生和他们的父母,设计了两套问卷,请学生和父母分别填写。当两套问卷的结果放在一起呈现在我们面前时,我们感到了一种震撼、一种差异,这些数据让父母更了解孩子、更了解自己,也进一步清晰了自己应该调整的地方。
父母最爱说的三句话,孩子却不爱听
问题:"在和孩子交谈时,您最爱说的三句话是什么?"
答案:*听话。*好好学习。*没出息。
没想到,这竟是一大批来自不同地区,从事着不同职业,有着不同经济条件的爸爸妈妈不约而同地写下的答案。
"听话!"这个命令式语言,透露出家庭中没有平等的交流与沟通。
"好好学习","学习"的概念是否放得很宽?"没出息"当然最不中听,它强烈的贬损意味不知刺伤了多少孩子的心!
让我们来看看孩子们的回答:
31.09%的孩子不喜欢父母用命令、催促的口吻与自己谈话。
18.05%的孩子对父母否定、贬低、侮辱自己表示不满。5.16%的孩子指责父母动不动就威胁"不给你钱"、"滚出去"、"打死你"。
由此可见,超过半数的孩子对父母教育子女的方式提出了异议,这恐怕是大多数望子成龙的父母们没有想到的。
孩子心中的期望——“看到我的进步”
问题:"如果爸爸妈妈给你一个承诺,你最希望得到什么?"
答案:
孩子最想要的承诺(可多选)
1.爸爸妈妈能看到并肯定我的进步56.82%。
2.不要老说别的孩子比我强54.67%。
3.爸爸妈妈不吵架46.66%。
4.考试成绩不好时,不挨打挨骂42.44%。
5.不禁止我看课外书32.80%。
6.玩的时间多一些23.45%。
7.多给零花钱11.11%。
表中呈现了出人意料的答案:对孩子来说,最重要的不是"玩"和"零花钱",而是希望爸爸妈妈看到自己的进步,别老说别人比自己强。
倾诉对象——朋友仅次于妈妈
问题:“当你遇到苦恼时,通常会向谁倾诉?”有2841个中小学生回答了这个问题。
答案:
孩子在苦恼时倾诉的对象(可多选)
1.妈妈46.74%。
2.身边的朋友22.60%。
3.爸爸19.92%。
4.对谁也不说14.22%。
5.老师13.73,
6.网友或笔友1.37%。
7.热线求助0.35%。
8.奶奶0.18%。
9.爷爷0.07%。
从上表中我们看到,有22.60%的孩子选择向"身边的朋友"倾诉苦恼,还有1.37%的人选择了"网友或笔友"。总的来说,朋友在孩子心里的分量仅次于妈妈。
随着孩子的成长,朋友在孩子生活中的作用将越来越大。孩子有了苦恼,很多时候要找朋友倾诉;孩子有了快乐,也想和朋友一起分享;孩子有了困难,需要朋友来帮助;如果有朋友一起玩,就能化解孤独。这是孩子能够很好地融入社会的基本需要,但是如果爸爸妈妈主观地认为孩子交朋友会影响孩子的学习,或担心孩子会交上坏朋友而限制孩子交友,就会使孩子的朋友圈大大缩小。
问题:"在允许孩子选择朋友的问题上,您的基本标准是什么?"有2155人回答这道题。
答案:
父母允许孩子选择朋友的标准(可多选)
1.能对孩子的学习有益65.34%。
2.与孩子志趣相投36.98%。
3.两家的父母是好朋友1.48%。
4.父母要看着顺眼1.11%。
显然,"对孩子的学习有益"成为大部分父母允许孩子交友的第一标准。
但是,如果仅按照这个标准来要求孩子选择朋友豸学习不太好的孩子不能选择比自己更差的孩子作朋友,同时,学习好的孩子又不愿意选学习不太好的孩子作朋友。这样,就会出现一个十分尴尬的交友怪圈,无论是学习好的孩子,还是学习差的孩子,都将没有朋友可以选择。
孩子从书本中了解自己
问题:"你从哪儿知道身体发育方面的知识?"有2248名孩子做出了回答。
答案:
孩子了解身体发育知识的渠道(可多选)
1.看一些相关书籍46.22%。
2.课堂上听老师讲30.65%。
3.回家问爸爸妈妈25.71%。
4.同学朋友之间交流11.65%。
5.自己琢磨4.94%。
让人意外的是,孩子们关于身体发育的知识,主要的来源既不是课堂上老师的讲述,也不是父母的解答,而是一些相关的书籍。从上面的表格中,我们看到,46.22%的孩子选择了"看一些相关书籍"。可以说,近一半的孩子通过看书"自学"来认识自己身体的变化。
现实的情况是,很多孩子上小学五六年级时就发生了初潮或第一次遗精,初一、初二更是孩子们进入青春期的高峰期。老师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比较陈旧,很多老师讲到最后一章"生殖系统"时,不是跳过去让学生自己看,就是轻描淡写、三言两语完成任务了事。
老师"挑着讲",孩子们只好自己"偷着看"。从相关书籍上获取生理知识,可以避免面对面谈论的尴尬。但是,孩子是否具备过滤不良信息的能力?是否具备抵抗"黄色信息"侵害的免疫力?这都是些令人担忧的问题。
孩子的“心理健康”成为迫切需要
问题:"你觉得自己需要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吗?"有1741人回答这个问题。
答案:选择"迫切需要"的占22.32%,选择比较需要的占49.97%。明确表示了需要心理健康知识的比例总共占了七成。
问题:"你知道'心理健康'这个词并清楚它的含义吗?"回答这个问题的有1741人,
答案:只有30.17%的孩子"知道'心理健康'这个词并清楚它的含义",而七成的孩子对"心理健康"的含义是不太清楚的。
这两个七成告诉我们,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已经迫在眉睫!问题:"你的心理健康知识是从哪儿来的?"有1741个孩子回答了这问题。
少年儿童心理健康知识的来源(可多选)
1,学校50.32%。
2.父母47.44%。
3.广播、电视或报刊44.80%。
4.同学或朋友16.43%。
5.其他4.48%。
从上表中我们看到,孩子们获取心理健康知识的过程中,父母是他们所依赖的主要对象之一。这一比例为47.44%,仅次于学校,排在第二位。
然而,从对爸爸妈妈们的调查结果来看,情况并不乐观。
对父母的问题:"您知道心理健康这个词并清楚它的含义吗?"
答案:1659人回答了这个问题,做出肯定回答的父母占45.45%,不足半数。
问题:"爸爸妈妈对你讲的心理健康知识主要关于哪些方面?"
回答这道题的孩子共有1506人。
答案:
父母对孩子讲述的心理健康知识(可多选)
1.如何增强学习能力48.67%。
2.如何处理人际关系30.15%。
3.如何保持愉快的心情28.69%。
4.如何适应环境23.44%。
5.如何自我调节22.78%。
6.其他5.18%。
显然,大多数父母关心的还是孩子的学习能力,据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特尔曼对800名男性所进行的30年的追踪研究:成就最大的20%的人群与成就最小的20%的人群之间,最明显的差别不在于智力水平,而在于是否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尤其是是否具有良好的意志品质。成就最大的人具有自信、自强、谨慎的品格,有坚持性和抗挫折能力。有些智力平常而有坚强意志的人,同样能取得惊人的成就!
至此,我们完全有必要提醒爸爸妈妈们:应该全面地运用心理健康知识帮助孩子。
如何才算心理健康
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心理健康的7条标准:
1.智力正常;
2.善于协调情绪,心境良好;
3.有较强的意志品质;
4.人际关系和谐;
5.能动地适应和改造环境;
6.保持人格的完整和健康;
7.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