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几乎每个孩子都在学乐器或绘画。父母对孩子艺术素养的培养越来越重视。但家长们的困惑也很多。一些读者反映:“我自己是乐盲,对绘画也一窍不通,不知道该怎样引导孩子。”“我把孩子送到培训班学画,听说老师的教授方式不当,会扼杀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我们也不知如何挑选老师啊。”
宝宝艺术培养家长如何介入 美与术均衡发展(亲贝网qinbei.com配图)
学艺术最好的方法是什么?近日,在由蕃茄田艺术主办的第二届国际创新儿童艺术教育研讨会上,众多艺术专家学者共同探讨儿童艺术教育的发展。在会场上,现代教育报记者带着读者的各种问题,采访了儿童艺术领域的数位专家。
圆桌第1问:
艺术教育对儿童成长的意义及根本影响是什么?
儿童艺术教育三种内涵:传承、养成、创造
特邀观察员:梁建敏(中国艺术教育促进会副理事长)回归人文的儿童艺术教育应该是显示文化内涵的传承教育,注重精神哺乳的养成教育,培育创新精神的创造教育。
儿童艺术教育是培育民族精神的基因教育。应该以丰富的富有创造性的艺术实践,让少年儿童从小懂得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热爱民族文化。
儿童艺术教育是养育人格、陶冶品性的教育。儿童艺术教育的永恒价值是什么?应当是追求与传递三个字——真、善、美。
儿童艺术教育是启迪思维、激发想象、孵化创新的教育。要引导少年儿童通过眼中的观察、胸中的孕育、手中的操作,创造出真性情、真意情的作品,激发他们创造的无限潜能。
艺术教育对儿童思维发展起决定性作用
特邀观察员:杨景芝(首都师范大学教授)社会中常见的回答是:通过艺术教育能够开发儿童的创造力、想象力、观察力;通过艺术教育可以提高儿童在审美意识上的修养;艺术教育有利于儿童的智力、情感、人格培养等全面发展。但我觉得最根本的是,艺术教育对儿童思维发展起决定性的影响。
10岁之前,儿童主要是视觉思维,他的艺术创造与思维密切相关。儿童通过观察促使自己探求知识、进行图像采集。在与生活的不断互动之中,艺术教育是不断地对孩子答疑解惑,促进智力发展,让孩子的思维从感性走向理性的一个过程。
儿童创造思维发展是以儿童在生活中的吸收能力、记忆能力、感悟能力为基础,通过联想找到事物的内在联系,从而产生对新事物的创作灵感,所以要重视儿童自己的原创艺术作品。孩子的吸收能力、感悟能力都不同,但只要我们重视和引导好,他们会沿着自己的道路成长。
圆桌第2问:
儿童艺术教育的现状以及存在哪些误区?
关注孩子的情感表达
特邀观察员:杨景芝(首都师范大学教授)我认为最大的问题是,大家都容易从技法上、技术上去看待儿童的作品,而忽视了儿童所要表达的东西,应该更重视孩子情感的表达。
同时,艺术就是人在他的生存环境当中,对世界的认识、认知、感知以及对于美的一种表达,所以,艺术是个人化与个性化的。不要去纠正孩子的作品,没有对错之分,因为这符合孩子自己的逻辑。我们要做的就是让他多去观察生活。另一方面,尊重儿童的创造力不等于绝对不管,后天教育是人发展的最主要因素。
圆桌第3问:
对儿童的艺术创作如何干预和引导?
“美”与“术”均衡发展
特邀观察员:罗贯庭(蕃茄田艺术艺术总监)艺术教育,需要开拓孩子的视野,让孩子了解不同的文化背景。我们在给孩子介绍一些作品时,可以让他了解到作者的不同文化和不同信仰。比如,莫奈跟米勒两个画家画的作品,一个在歌颂革命,一个在说工业革命不好。我们要理解艺术家们的想法,才能更好地理解他们的作品。在各种文化的比较学习之中,孩子们学会包容、倾听,会有同理心和思考力,帮助他们自我提升。
技术的练习很重要。为什么很多人喜欢打电动游戏,因为一步步通关很有成就感。借助于技巧的练习,随着成熟度的慢慢提升,孩子也会建立成就感。通过美、术均衡的创意启发教学,让孩子的创造力得以持续渐进的成长,孩子有技巧的提升,作品会越来越好。
在亲近生活之中发展孩子细致的观察力
特邀观察员:杨景芝(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在生活中积累素材,发展视觉思维能力。儿童是在直觉感受中发展艺术表现技能的。所以,我建议家长从小重视孩子观察力的培养,养成孩子对生活细致观察的习惯。一般而言,5至7岁应该是儿童获得在线事物的表征能力,能够画出具有和谐感、平衡感、构成感觉的图像。到8岁左右,孩子通过线条观察,可以画出相当好的作品了。不用担心孩子画得不像、用色不当、胡乱想象。随着儿童的发展,受社会影响和自身的要求,他们会很自然地走向写实。
在具体的操作中,我们可以让孩子欣赏一些作品,但不要让他去临摹,而让孩子根据自己的记忆去画。或者我们可以用故事为引导,让孩子围绕一个主题去发挥想象作画。儿童是在体验当中,激发想象力创造力的,所以多带孩子亲近大自然,多引导孩子观察生活,让他真实地感受到生活的美。
从表现形式到承载方式给孩子更多的机会
特邀观察员:聂炎(清华大学附属小学美术教师)一定要把美术课放到一种大的教育体系中去。清华附小把美术、音乐、书法等艺术课程统一称为艺术与审美课程。学科界限慢慢模糊,美术课可以上升为艺术体验课,重视学生在课上的体验与感受,从材质到画面内容都可以有机整合。
大教育需要有载体。去年5月,学校在清华美术学院美术馆办了一个属于儿童自己的展览。学生用古筝伴奏、学生当司仪讲解员,办一个展览是一个全方位的学生活动。父母们也可以为孩子举办家庭小型美术作品展、家庭音乐会,或者将孩子的作品印刷成册、记录下来,这些都是对孩子很好的激励方式。
我很强调写生的重要性。写生不是要让学生画一幅写生作品,而是要与大自然亲近,与自己身边的物事亲近,学会一种观察的方法及习惯。我经常在写生课上提醒学生见到什么就画什么,而且要从局部开始画起,这些是培养学生从细微之处把握大局的方法,写生的真实性完全来自于细节能否说服人。
圆桌第4问:
如何利用社会资源去丰富孩子的艺术体验?
博物馆是最好的课外艺术场所
特邀观察员:张誉腾(台湾历史博物馆馆长)科学博物馆本质是一座学校,因为它代表“智慧”。美术馆则是一座殿堂,它掌握的是“想象”。科学收藏品向人们呈现的是“事实的全景”,那么艺术收藏品则呈现出的是“幻想的天堂”,它们具有更加多元的面貌,反映出艺术家丰富的心灵世界。如果能让博物馆在教育中发挥作用,将很好地提高孩子的审美修养。
儿童剧中感受真实的想象
特邀观察员:任建诚(台湾纸风车剧团团长)艺术的元素美术到音乐、喜剧、文学等,在戏剧活动中都是复合式运用的。剧场里面的喜悦,很难说清楚是怎么一回事。但它实际上传达一种给孩子真实的想象力,孩子会相信他们在舞台上所看到的东西。表演艺术通常会提供给孩子三个关键元素——创意、美学跟爱与关怀。丰富的肢体语言、绚烂的场景,都会带给孩子冲击力。而戏剧主题常常都会围绕“爱与关怀”“真善美”,会给孩子潜移默化的感染。建议父母们多带孩子去感受一些优秀的儿童剧。如果有机会让孩子亲自参与到一些剧团表演中,在实践中体验真实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