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家长常常抱怨孩子不听话、有很多坏习惯,有太多这样那样的毛病。当你出现这种心理时,一定要首先反思一下,自己给孩子的心理暗示是否积极?只有给孩子积极的心理暗示,才能够刺激孩子更好、更健康的成长。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很多家长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自家孩子由原来的乖巧、听话、懂事、孝顺逐渐变得性格叛逆、不服父母管教,常常和自己“顶牛”、“对着干”。他们还经常以有悖常理的言行来显示自己的“高明”与“非凡”,对于此,家长们头疼不已。
父母打孩子往往出于一时冲动,大多没有经过深思熟虑,但却会造成不可弥补的严重后果,使孩子产生不良心态和心理偏差。儿童心理医生认为,经常挨打的孩子,会出现以下一些不良的心态和心理偏差。
有些宝宝不喜欢和小朋友一起玩耍,更热衷于自己一个人东走走西看看,有的家长只要看到宝宝不喜欢跟小朋友玩,就怀疑宝宝是自闭症。到底是不是呢?我们一起来科普一下宝宝不合群的原因和应对方法吧。
天津市妇女儿童保健中心曾对全市30多所幼儿园、8000余名学龄前儿童做过一项调查,调查显示,由于心理不健康而导致的行为问题检出率达到34.3%。在被调查的2—4岁儿童中,有38%的儿童具有攻击行为,29%的孩子存在着忧郁心理,5—6岁儿童中有多动问题的占到四分之一。
宝宝的淘气并不是故意的,通常也不具有破坏性,爸妈不该采取训斥、限制甚至打骂等粗暴态度,那样会压抑宝宝的求知欲,长此以往,有可能使宝宝变得小心翼翼、缩手缩脚,甚至形成消极的性格。
随着孩子慢慢长大自主意识随之增加,当孩子的意愿与父母意愿相违背,也许是父母还不懂得怎么以孩子的视角看待问题,但如果是孩子故意违背家长的正确要求,而做出了一些出格或是错误的事情,那么就应该属于“不听话”的范畴了!
6岁前的小孩子正处于发育期,如果没有爸爸妈妈制定的规矩来约束他,孩子容易为所欲为,更不懂得判断自己言行是好的还是坏的,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将会变成一个不遵守规则的人,对于孩子的人际关系也将有非常大的影响。
儿童心理学家认为溺爱对儿童心理发展是最有害的。对孩子溺爱的父母往往对孩子过度保护,看见孩子有一点恐惧表现就立即带孩子避开恐惧对象,使孩子失去了许多锻炼勇敢精神的机会。
俗话说:“性格影响人生。”孩子的心理对于未来对着决定性的作用。然而,不可否认地,有时候孩子的心理总是很难琢磨。作为家长,我们又能如何了解孩子的心理呢?以下四个妙招教你可以这样了解孩子的心理。
一般心理健康的幼儿有如下特点:智力发育正常,喜学爱问,情感丰富,情绪开朗;行为活泼而有一定的自我控制能力;合群、乐群,能适应集体生活,能与同伴友好相处。具体说来,他们在生活、学习、劳动以及与人相处等方面。
孩子长到三四岁时,不愿处处被人压制,不满足于模仿成人,要求独立思考,独立行动。而这时父母对孩子干涉过多,就会使他们特别反感。其突出表现是不听指挥,自行其事,经常跟父母顶嘴,令父母头疼。
孩子生活中虽需要团体生活的机会,但也有个人活动的时候。在安静的环境中,使心灵逐渐沉静,发掘学习的兴趣,以增进专心度。此外,在孩子专注于学习时,大人不宜随便打搅,应在告一段落时,再提出要求。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