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妈妈说,她回家的时候,发现孩子和爸爸在撕扯,原因是孩子玩一个类似金箍棒的玩具,浸水后甩着玩,把上面的水都甩到了别人身上,爸爸和周围的人都提醒他不要这样,但他继续甩,反复提醒之后,爸爸一怒之下把孩子的玩具给扔了。孩子就撕扯着要把爸爸的手机也扔了。
常言说:“3岁看大,7岁看老。”这句话并非空谈,在成长的过程中,一个孩子3岁之前的生长发育会影响其一生的发展变化。身为家长,只有把握好3岁之前的黄金期,孩子才会按照其自身的生长发育特点,发挥出潜能,健康成长。
不到3岁的宝宝,平时乖巧听话,却不知为何会突然挥动小手打父母、客人、玩伴,这一习惯让妈妈们很纠结:宝宝是否知道自己在“打人”?怎样才能改掉宝宝打人的习惯?在此,我们分析了宝宝爱打人的四大根源及引导方法:
自卑是一项比较普遍的心理问题,家长要关注自己的孩子有没有自卑心理,一旦发现,应尽早帮助克服和纠正,以免孩子随年龄的增长最终形成自卑性格。专家认为,自卑的孩子一般有以下表现。
父母总是渴望给孩子一个幸福的童年,希望每天看到孩子灿烂的笑脸,享受做父母的幸福快乐。然而,幸福的童年绝不意味着只有笑脸,幸福也不意味着拒绝哭泣。相对于笑,哭可能更接近于我们的本质。
你知道,通常孩子制造麻烦的时候,爸妈的第一反应通常是错误的!有时大人的直觉式反应颇具威胁性,这在面对超速行驶的来车,或是恶意性的侵犯或许有用,但面对我们最珍爱的家人,却反而容易伤了他们脆弱的心灵。
孩子才2岁,但是看到别人家5岁大的男孩子就要亲人家,弄得人满脸湿乎乎的,避之不及,但是孩子自己没有觉察,让做家长的很不好意思也很困惑,宝宝为什么这样做呢?其实,有的孩子天生有强烈的情感需要,这些孩子当中,有些会把爱藏在心理,有些则是喜欢热烈的表现出来,这样才会觉得自己的爱有了寄托。所以,孩子喜欢和人亲热只是在表现自己喜爱的一种方式,又因为年龄小,没法读懂他人的身体语言,不明白地方并不喜欢自己这样。
在家长的世界里总是充满条条框框,自认为孩子“应该这样做,而不应该那样做”,家长用成人的视角指导孩子成长,教育孩子成人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孩子以下这些行为,家长最好不要制止,以免对孩子成长发育不利。
自控力的发展对个人形成良好的性格极为重要,自我控制能力并非生来就有,它是孩子在后天的环境中,随着认知的发展和教育的影响而不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美国一项研究证明:在儿童期就能显示出良好自控力的孩子,在成人期极少成瘾或犯罪,并比那些冲动的孩子更健康更富有。那么为什么一些孩子自我控制能力那么好,而我的宝宝却缺乏自控力呢?先来看看孩子缺乏自控力的6大根源!
0~3岁的宝宝受到遗传素质、生活环境以及父母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影响,一些性格的偏差会在身上出现,父母如果无视孩子这些偏差,在将来的发展过程中这些偏差可能就会成为孩子性格的主要特征。
儿童的自信来源于他人接受他(她)是怎样的人。儿童需要感觉到无论他(她)是否能满足父母的期望,都会得到父母的接受。如果父母对儿童的喜爱和赞许是有条件的,孩子会尝试取悦自己的父母,去满足父母的期盼,去回应父母的需要,这些行为则会耽误孩子真实的自我、人格、能力和需要的发展。
每一个人都有原则和底线,对于宝宝来说也同样有,很多爸妈觉得宝宝小,谈不上什么尊重。平等尊重的家庭氛围才能让宝宝更容易尊重和理解别人,下面介绍宝宝不可触碰的七大雷区,你踩中了吗?
心理自卑的孩子,通常具备服饰保守,说话吞吞吐吐,走路畏缩等特点。从改变服饰、说话的音量、走路的姿势入手,便是改变他们的心态,克服自卑心理的一条捷径。据国外最近的实验显示,人在举重的时候如果大声喊叫,就能多使出15%的力量,举起更重的杠铃。
几乎在每个学校都会有这么几个让老师和家长头痛不已的孩子,注意力很不集中,兴奋、多动、话多,课堂纪律差;做事我行我素,极其“自我为中心”;对于老师和家长的指令听而不闻,有时会在上课时离开座位,走出教室;人际关系差,不合群,不会考虑别人的感受,经常和同学发生冲突,受同学排挤;行为较同龄孩子幼稚,显得过于单纯,不懂迂回;情绪波动、易发脾气;喜欢重复问问题,有打破沙锅问到底的劲头;说话滔滔不绝,不考虑对方是否感兴趣;不怕羞,不怕陌生人,很容易与陌生人混熟……总体来说,这种孩子给老师和家长的感觉是:自我中心、不合群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