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能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多给孩子一句鼓励的话,不仅有利于亲子关系,而且能对孩子形成正面引导作用。成功的家庭教育有一条共同的经验,那就是家长应尽可能地与孩子平等交流,做到“换位思考”。
目前,已成为国内治疗儿童多动症的首先药物。多动症其实也是与教育有关的一种疾病,如果家长有心教育孩子,在孩子教育的时候,一岁之前应该形成一个好的规则比如饮食习惯、睡眠习惯、甚至排便习惯。
这个时候的宝宝对陌生环境还是有着强大的恐惧感,爸爸妈妈可以带宝宝多多和朋友接触,让宝宝和你的朋友一起玩耍,能够尽可能多接触外界环境,训练宝宝能够适应不同环境,并锻炼宝宝的语言能力。
经常会有父母们提到三岁左右的孩子会出现严重的破坏性行为,一贯听话乖巧的孩子突然会变的蛮横、任性、易激惹、爱冒险,虽然我们也曾经就这个问题分析过很多次,但只要孩子一旦出现这种状况,家长仍然会变的十分焦虑。
幼儿时期的宝宝大脑生理结构发育趋向完善,心理活动逐渐发育,语言发育更为迅速。这一时期,宝宝的行为也常常被情绪所左右,他们的情绪外露、善变,往往腮边还挂着眼泪却一会儿就笑了。
【案例】Jack妈妈讲述:我儿子8岁,一直是个乖小孩,最近我发现他居然跟一个满嘴脏话的孩子成了朋友,说实话我很反对,我可不希望我儿子学他。没想到,怕什么来什么,上周我居然听到我儿子也说脏话,我又震惊又生气,就动手打了他,让他记住不能说脏话。事后我也后悔,可是我是真的害怕彬彬有礼的儿子变成一个说脏话的小混混啊。
5岁的鹏鹏聪明、懂事,在幼儿园是个乖乖孩子,可回到家里,就变得很奇怪,经常自己无故生闷气,有时还自己捏自己,弄得身上到处都是青斑,每每咬手指咬出血来都无所察觉。父母无计可施,带到医院检查,心理医生称鹏鹏此行为属典型的自虐行为,是心理障碍所致。原因是鹏鹏父母常常以自己的思维去要求他该怎么说话,该学什么,该做什么。
14岁的英国少女汉娜受到湿疹困扰多年,并由此引发抑郁症,她在某社交网站注册的主页上贴出照片,发布求助信息。不料,随后几个月的回帖中竟充斥了“丑女”、“肥婆”和“去死吧可怜的家伙”等评论和字样,持续的恶毒谩骂和人身攻击最终令这名14岁女孩不堪其辱,精神崩溃而上吊自尽。汉娜之死引发了全球对网络暴力的极度关注。
打人的行为,往往是两岁左右的儿童,特别是男孩的常见行为,这也是儿童社会性发展过程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人生来就具有一种内在的攻击倾向。比如宝宝生气、情绪发作时,会把东西往地上扔;想喝水了,妈妈晚来了几分钟,宝宝会一把推开水杯……随着生理、心理的发展,如果加以正确引导,攻击倾向可以转化为忍耐、坚毅等积极的品质。
一位女士带着儿子来找心理医生咨询,说她儿子胆子太小,总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也从不主动结交新的朋友,更不用说参加幼儿园里面那些大大小小的比赛了。她担心这样发展下去,孩子将来会适应不了社会。
-------------没有了-------------